長期以來,外界普遍將中國的成功歸因于最顯而易見的低成本和借此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近年中國成本上升的趨勢引起了不少對中國能否保持“世界工廠”和出口大國地位的懷疑,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國際市場份額受到擠壓,某些工廠從中國向其他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轉移,似乎又驗證了這種懷疑。加上耐克、阿迪達斯相繼關閉在華唯一直屬工廠,所有這些喧嚷進一步上揚。
固然,我們不可能輕言放棄傳統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但我們也不必對耐克、阿迪達斯之輩關閉在華唯一直屬廠反應過度,因為這些跨國品牌商主要業務是經營品牌而非製造,產品多數出自代工廠而非寥寥可數的直屬工廠。更重要的是,我國製造業生產和出口的競爭力並不僅僅源於低成本,而更多地植根于完整產業體系所帶來的範圍經濟效益、巨大市場所帶來的規模效益、優良且不斷改善的人力資源、優良且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較高的宏觀經濟穩定性、不斷改進的公共服務效率等因素,而這些因素有的是其他國家永遠無法具備的長期優勢,有些因素也可以維持相當一段時期。我們未來的任務,就是降低對所謂“成本優勢”的依賴,更多地倚重非價格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殺開一條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始終高度重視並切實推進工業化,早在改革開放之前就基本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體系,今日中國內地產業門類之齊全,全世界絕對領先,成為中國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源泉,而這種條件是其他絕大多數國家所不可能具備的。中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多種商品進出口、生產、國內銷售規模為世界之最,巨大的市場為中國製造業帶來了可觀的規模效益,也意味著中國產業的自主創新有更大幾率依託國內市場迅猛成長,中國標準比其他大多數國家同行有更大幾率成為國際標準。
同時,我國有著數量龐大且“品質”優良的人力資源。高等教育普及率成倍增長,並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了很大提高。這支有文化、有紀律、勤奮的勞動大軍是中國競爭力和創新不竭的源泉。而且在基礎設施的很多方面已經超越了很多發達國家,並且還在繼續改善,土地公有制、中國政府強大的組織和財政動員能力又賦予中國更大的能力保持和改善基礎設施。
此外,較高的宏觀經濟穩定性賦予了中國產業額外的競爭力,因為在一個更可預期的環境中,企業規劃的風險顯然要低得多。儘管越南、印度等後發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貶值被某些人視為其出口製造業面對“中國製造”的優勢之一,我們也不必以為貨幣貶值就一定能夠賦予一國出口更強的競爭力,因為貨幣大幅度貶值通常意味著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猛增,不僅直接干擾企業經營,更因為損害居民生活水準而容易引爆更多的工潮。由於發展中國家外向型企業常常高度依賴外幣融資,資產構成中本幣計價比例卻要高得多,本幣大幅度貶值還會顯著惡化其資產負債結構,嚴重時會導致企業大面積破產倒閉。
不管我們多麼留戀昔日動輒20%、30%的出口年增長率和原來增長模式的輝煌成就,該來的轉型考驗還是必定會到來。(梅新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