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下行壓力加大。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8%。其中,二季度增長7.6%,創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來新低,引發各界普遍關注和議論。
對於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快與慢,究竟應當怎樣看?首先應當對數據作對比分析。
與以往增長速度縱向比較,從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二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分別為8.9%、8.1%和7.6%,增速的確持續放緩,但並非大起大落,可以稱之為“穩中趨緩”。與世界主要經濟體橫向比較,美國二季度增速不會超過2%,歐元區甚至可能負增長,印度和巴西增長率分別為5%和1.2%,我國二季度7.6%的增速依然較快,且符合年初制定的7.5%的預期。如果增速不繼續下滑,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和改善民生的基礎就不會動搖。
觀察經濟增長速度的快與慢,還要對影響增速放緩的原因作全面分析。
眼下,國際金融危機後續影響不斷加深,歐美等發達國家財政赤字高企、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政府公共需求與私人消費需求萎縮,導致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需動力急劇衰減。與此同時,一些亞非和拉美國家利用低廉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成本,生產與我們相同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大量出口美歐,使我國傳統出口優勢面臨挑戰。如果我們直接採取競相壓價的方式參與競爭,勢必進一步加大國內資源環境代價,抑制城鄉居民收入提高,進而對改善內需特別是擴大最終消費需求產生負面影響,這顯然不符合我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利益。
從國內看,由於我國人口多、底子薄,曾長期依靠以投資為主的速度擴張型粗放增長方式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這在工業化初期具有某種必然性。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與完善,經濟發展水準和綜合國力顯著提高,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面臨深刻調整的大背景下,我國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的粗放增長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如何推動經濟增長儘快從速度擴張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從投資、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已成為躲不開、繞不過的緊迫問題。這些都表明,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新階段。從國際經驗看,經濟轉型階段增速放緩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國當然也不會例外。
分析經濟增長速度的快與慢,不能只糾結于速度本身,更要全面看待速度、品質與效益的關係,把推動可持續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從國家統計局最近公佈的數據和當前經濟運作總體狀況看,今年上半年,伴隨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經濟運作正在呈現出一些積極變化。一是物價上漲勢頭得到有效遏制。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回落到2.2%。二是節能減排取得新成效。上半年總的能源消費量增速同比回落,這是各地區、各部門重視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的結果,淘汰落後產能,優化能源資源配置效率有了新進展。三是結構調整步伐逐漸加快。上半年,新興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增速是12.3%,比規模以上工業平均增長高1.8個百分點。四是進出口多元化的戰略成效明顯。上半年,雖然對歐盟出口下降了0.8%,但是對一些新興國家,例如東盟,我們的出口仍然保持15%以上的增速。五是農業喜獲豐收,全國夏糧增長2.8%,再創歷史新高。六是城鄉就業總體穩定。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600萬左右,全國進城打工6個月以上的農民工增長2.6%。七是城鄉居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上半年,城鎮居民收入增長9.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收入增長12.4%,雖然比上年同期回落1.3個百分點,但還是一個比較快的增長速度。綜上所述,我國經濟基本面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正如今年早些時候新加坡《聯合早報》和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刊文評價的那樣,“適度減速有利於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有控制地逐步放緩,是中國一直想達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