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之後,北京氣溫各種熱——悶熱、濕熱、燥熱;能夠讓人感到寒意瑟瑟的,恐怕只有上周的股市了。
隨著股市堅決踐行“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走勢,股民心態也逐漸從忐忑肉疼,轉向一種“大無畏”的精神,“真正的投資者,敢於直面慘澹的市場,敢於正視淋漓的跌停。”
此種境況下,股市該不該救,怎麼救,又一次引發熱議。其實,監管層不是沒有為此努力,央行兩度降息降準,證監會又在研究降低交易手續費,但似乎都沒有引發太多積極響應。股市是經濟晴雨錶,真正從熊途邁入牛市,要等到經濟好轉,信心提振之際。在這一低谷時期,倒更應該完善股市相關機制,截斷圈錢公司上市途徑,推動不合格的企業儘早退市。建立好的制度,方能實現股市的長期健康發展。
上周,國務院決定大幅加快營業稅改增值稅推進速度,營改增試點範圍即將從上海輻射向京津江浙等省市。這也是政府推動結構性減稅的重要一環,據廣東省國稅局領導介紹,營改增後,“年營業額在50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的稅負都將下降”。
應該說,這對於涉及營改增的行業和地區是一個好消息。但是營改增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能否真正發揮減稅的作用,仍存在較多不確定性——例如上海的一些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以及物流企業就在試點過程中,發現稅負越減越多。而上海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對於試點過程中稅負不減反增的行業、企業給予財政補貼。為此,上海在今年一季度預撥近4億元財政扶持資金。
我們所擔憂的是,上海的財政補貼解決模式在其餘地區未必能夠複製,而在上海也只是權宜之計。營業稅是地方政府的第一大稅種,佔地方稅收收入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而增值稅的75%收歸中央,25%歸地方,如果營改增推廣中,中央和地方的分成比例不變,地方政府必然面臨財政收入減少,此種境況下,地方怎麼會有支援稅改的熱情?這些,都是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時,需要儘快解決的問題。
上周江蘇洋口鎮宣稱該地只發展綠色化工,凡是污染項目一律勸退,通過預審,5個單體投資1億元以上的項目被擋在門外。洋口仿佛一面鏡子,照出的卻是某些地方截然相反的做法。不少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資為己任,想要吸引更多大型企業投資,似乎無可厚非,但是為何卻屢遭民眾質疑?問題在於,在這樣一個資訊高度發達、日益重視環保的時代,一些地方政府的觀念、作風、行為卻還停留在幾十年前,不徵詢民意,不認真調研,暗箱操作,草率開工,最終導致民眾意見很大。
其實,在瘋狂賽跑的時候不妨靜下心想一想:GDP,真的有那麼重要嗎?畢竟,經濟發展不是一場奧運會,其目的是為了讓大家生活更幸福,而不是與誰去比跑得快。(抒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