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大學經管學院舉行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雲春建議,要按照統一市場的方向,嚴禁各地通過稅收獎勵或稅收返還以及零地價拉企業拉項目的做法。他還表示,目前實行的財稅體制導致了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化的問題。(11月18日 《新京報》)
零地價給投資商免了一大筆投資成本,造成的是地方財政的損失,也就是公共利益為投資商的投資成本買單了。如果說,地方為吸引投資而暫時犧牲一些地方利益或可理解的話,各地若全都效倣這種手段,那麼所謂“洼地”其實還是在一個水準線上,結果就是“洼地”不洼,最終大家仍是在同一起點上競爭,“零地價”的優惠與損失也就變得無意義。
“零地價”是地方間招商引資惡性競爭的產物。地方如火如荼的“招商引資”,放在發展地方經濟的層面看或許不可缺少,然而站在全國的層面看,招商引資並不能增加社會投資與經濟發展的總量,反而因惡性競爭浪費性地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資源,流失了大量地方稅收或損失財政收入。國家審計署的一份報告指出,一些縣在招商引資中變相減免財政性收入;接受審計的54個縣中有53個縣2008年至2011年出臺了221份與國家政策明顯相悖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文件,以財政支出方式變相減免應徵繳的財政性收入70.43億元,其中2011年變相免征33.36億元,相當於其當年一般預算收入的5.81%。
實際上,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各地間也是嚴重趨同的,除了減免還是減免,除了特權還是特權,沒什麼新鮮東西。也就是說,招商引資造成的社會資源浪費和公共財政的損失,既非常嚴重,與整體社會來說又毫無意義。有人形容惡性競爭的無意義、無效率,就像劇場中看演出的觀眾,前排觀眾站起來看,後排必須隨著站起來,但其實原本大家都可以坐著看,那麼大家都站著所耗費的體力便毫無意義。
而說到思維方式與發展模式的趨同,地區間產業化結構的嚴重趨同,問題會更加嚴重;專家認為,這種問題緣于分灶吃飯的財稅體制:大家都想做大自己的GDP,提高財稅收入成了最大目標,也就管不了重復建設的問題了。而筆者以為,除了財稅體制的問題,發展模式的趨同與“唯GDP論”還與官員激勵機制有關——盲目做大GDP的更大動力,多來自官員的政績衝動。而為什麼任何GDP都能成為“政績”——不管是重復建設的,還是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甚至是荒唐的“孫大聖故里”之類,這個問題更值得研究。而實際上,啥叫“政績”“政績”的含金量如何評價,這些概念如何定義,誰說了算?這些才是問題的本質所在。如果民意是有分量的,權力要面對有效制約,那麼不管是“零地價”,還是招商惡性競爭,以及發展模式嚴重趨同等等問題,或許就不那麼容易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