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業的商業倫理不能再自我損毀

時間:2010-10-21 09:13   來源:新京報

  發生在中國乳業巨頭之間的“惡性競爭”,令人大跌眼鏡,也再次為這個行業的社會信譽和商業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昨日下午,新華社記者從內蒙古警方獲悉:網上有關伊利“QQ星兒童奶”遭遇惡意攻擊一事,經公安機關偵查,係一起有預謀的商業誹謗案。目前,案件基本告破,涉案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

  同在昨天下午,兩大巨頭先後對外發表聲明———蒙牛在聲明中稱自己與聖元奶粉性早熟事件無關,卻只字未提伊利。蒙牛副總裁胡蘇東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安勇是蒙牛公司一名項目經理,他製造這一事件是其“個人所為”,“蒙牛支援配合警方依法查處”。

  蒙牛和伊利都是知名的乳製品企業,這樣一起案件必然是影響甚廣的公共事件。儘管,當地警方已經證實伊利遭遇惡意攻擊,但是,有些案情仍然不太清楚,如事件是否涉及聖元,以及蒙牛乳業對此是否知情。不過,這些都不影響這樣一個判斷:有些乳品企業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已遭重創的商業倫理,兩年之後並沒有“傷癒”;在產業繁榮的表像下,仍然潛伏著惡性競爭的暗流,甚至是不惜以違法犯罪手段進行行銷的骯髒交易。

  利用網路傳媒對競爭對手進行惡性口碑行銷,可以說是突破了法律底線,無視公平競爭的基本商業倫理,理當受到法律的懲處和社會的譴責。

  問題在於,這種事件何以會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發生,何以會與聲名顯赫的乳品企業相關?難道,相關企業和相關操盤者,不知道這樣做違法?不知道一旦暴露,這將是影響巨大的醜聞、進而影響整個行業的信譽嗎?

  從有關報道來看,有些乳企亦在抱怨在其“成長過程當中,遭遇過競爭對手的聲譽打擊”。而針對競爭對手的惡意口碑行銷,更是當下諸多行業競爭普遍存在的潛規則。或許正是行業的慣性與自認為高明的僥倖,而令相關企業和人等對那些“惡招”、“損招”情有獨鍾。或許更重要的是,有些企業被一些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慣壞了,成為“特權公司”、“霸權公司”,其一方面無視消費者利益,一方面也無視法律與商業倫理。

  顯然,至今很多乳製品企業和從業者尚未充分認識到,三聚氰胺事件對社會的心理傷害究竟有多深,也因此沒有意識到社會對這個行業的信任究竟是多麼脆弱。因此,無論是三聚氰胺事件的善後處理,還是鮮奶國標修訂的倒退20年,亦還是在這次惡意競爭事件中,其均未自覺修正“企業利益至上”的原則。乳企的企業責任不僅體現在對公眾利益負責上,也體現在對行業形象的維護。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到頭來都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損人不利己,兩敗俱傷。

  市場需要自由競爭,但是,不需要沒有邊界的自由競爭。不擇手段的競爭無疑是野蠻的,也是醜陋的。三聚氰胺的發生固然與中國乳業快速擴張的商業模式有關,然而,這種商業模式之所以大行其道,則與商業倫理的缺失相關。在這場惡性口碑行銷事件中,無疑令公眾看到,這個行業正常的商業倫理重建之難。

  不過,在商業倫理缺位之時,法治不能缺位。我們也希望看到,最終事件能夠在法治的框架下發展,而不是“公關”的勝利。而此刻,所有的乳品企業都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其商業倫理一再自我損毀,那麼公眾還會再給他們機會嗎?
 

編輯:栗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