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開明國語課本》作為教材如何

時間:2010-12-01 13:25   來源:新京報
  近日,一套20世紀30年代由葉聖陶主編、豐子愷插畫的小學教科書《開明國語課本》,受到家長熱捧。同時,一本名為《救救孩子:小學語文教材批判》的新書引起關注,它提出了現有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存在的諸如內容失實、篡改經典等問題。

    家長買《開明國語課本》幹什麼?出版社的回答很現實:它只能作為課外閱讀的補充,並不是學生人人必備的讀物。據此,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如果《開明國語課本》原封不動地引入作為教材,結果會是如何?

    報道說,“開明等三套老課本再版後,曾被上海市高安路小學、上海師大第一附屬小學作為課外讀本。‘幾乎不用教,孩子們一讀就能成誦。’一位老師舉出佐證,如《綠衣郵差到府來》一文:‘薄薄幾張紙,紙上許多黑螞蟻。螞蟻不做聲,事事說得清。’簡短的幾句話,充滿童趣,也讓孩子們對信的認識變得鮮活起來。”

    要是作為教材呢?我們能想到的,是現在語文教育中的背記新字、抄寫生詞,不能差一筆一劃;提煉、歸納,領會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必須按老師告訴的理解方式理解。這樣一來,再溫暖、充滿人情味的文章,也變得面目可憎了。所以,《開明國語課本》能受到熱捧和學生的喜愛,就是因為它只是課外閱讀,是教學的作料。

    現有語文教材“有毒”,而“有毒”的根源,是指揮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學生評價的無形的行政之手。編者們把自己想要灌輸給孩子的東西編寫進教材,然後再用評價體系這一指揮棒,規定學校選用教材,引導教師按同一個模式教學,這造成教學形式的僵化,以及學生學習興趣的缺失。

    所以,誠如某出版社負責人所言,“並非一本老課本所能解決”。對此,《教育規劃綱要》已有清晰的認識,就是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這其中就包括課程設置以及教材選擇的自主權,不再讓學校千校一面。

    當然,假如我們的語文教育,能出現《開明國語課本》這樣的教材,無疑意味著教育觀念的轉變。進而,會影響教育教學方法和考試評價體系的調整。這種整體的教育轉變,才能恢復語文教材作為公民讀本和人文讀本的本來面目。

    筆者由此建議,在推進教育去行政化改革的語境下,大可在語文教育中,允許學校自主選擇教材、自主教育,這樣一來,完全可能有學校就採用一批經典之作作為教材,那些缺乏人文關懷的教育內容,自然而然就會在學校自主選擇中被拋棄。(蔣理)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