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如何成了權利饕餮的節日

時間:2011-03-16 13:1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又到3·15,消費者的投訴再達高峰。霸王條款是消費者最無可奈何的投訴項目之一。北京市消協指出,遇到“霸王條款”,消費者群體經常是只能自認倒楣,花了冤枉錢還受窩囊氣。(《新京報》3月15日)

消協發出倡議,媒體進行揭秘,霸王條款一一曝光,消費投訴熱線風生水起……年年3·15,今又3·15。1987年9月,中國消費者協會被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接受為正式成員。爾後每年3月15日,中國消協及地方各級協會都要聯合各有關部門共同舉辦大規模的宣傳活動,介紹消費知識和有關法律知識,宣傳消費者的權利,喚醒、提高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3·15”本是一個公益活動和宣教日,現在卻成了投訴扎堆、潛規則集中噴涌、權利饕餮的節日,年復一年愈演愈烈。

何以如此?答案或許並不複雜。消費潛規則之所以成為潛規則,霸王條款之所以成為霸王條款,從日常風行屢禁不止到3·15被投訴集中爆發,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監管的缺位乃至缺失。

譬如“一次性食具收費”被輿論詬病已久。根據《食品安全法》第27條規定,食具、飲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須洗凈、消毒,炊具、用具用後必須洗凈,保持清潔。飯店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衛生合格食具是其義務。然而,“一次性食具收費”這種違規行為仍然屢見不鮮。在22家城市消協發出的《致餐飲企業的公開信》中也指出,另行收取消毒食具費屬強制收費。既然是違規行為,為什麼長期得不到執法部門的介入?類似的行業潛規則,到底由誰來管管?

潛規則成了“明規則”,併為行業經營者公開奉行,這足以說明,在監管和制度力量無法實施有效干預的語境中,利益驅動的侵權違法違規行為,其蔓延傳播的速度和幅度是多麼可怕。

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投訴扎堆所隱喻的消費者權利意識淡漠,3月15日權利盛大集體狂歡的背後,是日常性維權行為的缺失。相關調查顯示,起碼百分之九十的人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過潛規則和霸王條款,但能敢於拿起權利投訴武器的人卻寥寥無幾。合法訴求的申訴渠道不暢通、制度保障力量微弱或許是因素之一,但更重要的因素是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與權利訴求的增長不成正比。

在市場和權利領域,管理力量與自訴力量的雙重乏力,直接導致“3·15”的概念化、符號化和程式化,權利的饕餮盛宴看上去華麗壯觀,其實卻在一點點消磨群體性權利訴求的底氣。別總是在3月15日才想起消費者權益——需要反思和反省的,不僅也不該只是監管者。(陳一舟)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