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去年11月為100多個急救站配備急救摩托車380輛,但據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醫護人員透露,迄今為止,這些急救摩托車沒有出診過。閒置了半年的車輛,連車座上的塑膠保護膜都還沒撕掉。(5月9日《京華時報》)
對照半年前當地衛生部門官員信誓旦旦地宣稱,“鄭州市的交通相對擁堵,急救摩托車將在最短時間內到達傷病員身邊”,如今這批蒙了一層灰的專用急救車輛,倒更像一齣“黑色幽默”。
說鄭州的這些急救摩托車並不急於真正發揮作用,我看不是一種冤枉。因為,在媒體的採訪督促之下,鄭州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正在就醫護人員的摩托車駕駛證,以及關於急救摩托車在執行急救任務時的收費標準等一些問題與有關部門協調——半年未辦駕駛證還叫“急救摩托車”?如此低下的辦事效率,跟早先的車輛發放儀式比起來,倒是生動形象地解釋了“天壤之別”這個成語的含義。
那麼,蒙灰半年的急救摩托車,到底“急救”了什麼呢?倘若這是一道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社會聯想搶答題,很多看客首先會猜測,急救摩托車當初急於想“救”的,或許未必是人,有可能是那些車子本身。想想也是,總量達到數百輛之多的這批急救摩托車,無疑是一筆價值不菲的買賣。這單生意如能一舉拿下,自然可“急救”出龐大可觀的經濟利益。而轟轟烈烈發車子、冷冷清清用車子的現狀,似乎也已表露出,“買車之急”確實要遠勝於“救人之急”。
睡了半年大覺的急救摩托車,還會讓人揣摩,這真金白銀的耗費,其實可能也“急救”了寬鬆預算下的花錢指標。380輛急救摩托車的一氣買下,雖然不見得也是為了“用足預算”,但買用之間的強烈反差,卻又著實令人狐疑滿腹。
蒙灰半年的急救摩托車“急救”了什麼?故而,強化監管和監督,讓公眾對真相實情的掌握,少一些模糊迷惑,多一些透切明瞭,仍須拿出更多可行又可信的給力舉措才行。(文/司馬童 圖/唐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