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不是任人操縱的玩偶

時間:2011-05-10 15:13   來源:京華時報

  慈善的本質是一種愛心與良善,它拒絕禍心,也反對惡行與偽善。為達到正當目的而採取非法手段,是一種“毒樹之果”而被否定。但如果手段正當,而動機與目的不純正,也同樣應該被文明所唾棄。

  在慈善機構面臨信任危機之後,慈善行為又面臨一場動機的質疑與拷問。這種質疑與拷問本身又面臨一場道德非議:你懷疑別人的慈善,你自己又有多少慈善?誰慈善誰就受到質疑,今後誰還敢慈善?這種非議的背後,映襯出當下慈善的一種脆弱社會心態。正是這種脆弱的心理,助長了一些人惡意利用慈善的行為,使慈善成為了一些人操縱的玩偶。所幸,南京市慈善總會前副會長潘鍇紅因以慈善的名義非法吸儲5000萬,近日被依法批捕。這在一定程度上止住了社會慈善心理的進一步脆弱化,也促使社會進一步對慈善予以理性思考。

  凡事總有因果,慈善同樣離不開因與果的分析,離不開對動機、目的、手段的追問。慈善的本質是一種愛心與良善,它拒絕禍心,也反對惡行與偽善。為達到正當目的而採取非法手段,是一種“毒樹之果”而被否定。但如果手段正當,而動機與目的不純正,也同樣應該被文明所唾棄。因而,不擇手段的慈善,與動機和目的不純的慈善,都不是文明社會所需要的慈善。潘鍇紅正是把慈善當作了玩偶和外衣,當作了非法牟利的手段,他的慈善動機是一種惡,目的乃是假慈善真牟利。這樣的慈善,我們當然必須戳穿它。

  真正的慈善不是脆弱的,而是堅強的。它經得起質疑,經得起晾曬,經得起拷問。這種甚至有些無端的質疑背後,捍衛的正是慈善的良心,防止慈善被人惡意把玩和利用。因此,我們不應該對這種質疑本身也來一場“你什麼居心”的道德非議,而應當給予這種質疑的道德正當性,對一些無端的猜忌也抱以寬容。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被質疑而不倒的慈善不僅無損反而助力於慈善。事實上,也只有被質疑過的慈善,才會贏得社會足夠的敬意,才會真正成為導引社會向善的力量。

  可以想像,在潘鍇紅們最為春風得意的時候,實名舉報他們的人同樣面臨著社會道德非議的風險,面對著來自權力對舉報所設置的阻力。而質疑、拷問、調查他們的人和有關機構部門,所面臨的道德風險和各方面的壓力阻力也同樣不少。倘若在這種風險與壓力面前止步,潘鍇紅們的面具又怎麼可能被撕開?公眾利益、公共利益豈不在慈善的裹挾之下面臨更大的損失?

  慈善的饋贈之後同樣會有可觀的利益回報,這一點我們不必諱言,不必要求慈善家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活菩薩。有人想通過慈善捐贈後得以免稅避稅,有人想高調慈善後贏得好名聲或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利益等等,只要它不觸犯合法守德的慈善底線,沒有非法的僭越和道德的欺詐,是可以的。但打著慈善的旗號,違規違法犯罪,是得不到法律諒解的。詐捐、虛捐也必然會受到社會的道德討伐。潘鍇紅的被捕,恰恰純潔的是慈善隊伍,為所有有志於慈善的好人免除了因魚龍混雜而名聲受損的擔憂。(陳家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