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證券機構4、5月對河南、河北、湖北等地進行保障房建設調研時發現,一些地方將此前就一直在建設的教師宿舍、工礦企事業單位員工宿舍、職工公寓和人才公寓等納入了保障房統計中。一位參與調研者向財新記者表示,這種偷梁換柱的辦法有被各地效倣之勢。(財新網5月11日)
今年我國將開工建設1000萬套保障房,在中央問責制的強大壓力下,夾在“軍令”和現實間的地方政府已經開始“見招拆招”。報道顯示,企事業單位自建房和收繳違建房等正在成為擴充保障房規模的“秘密武器”。
以廣東順德為例,近日該市的一宗保障性大項目引發媒體和公眾的質疑。據報道,順德一保障性住房用地被美的集團低價競得,將建設2000套限價房和400套公租房。但讓人不解的是,競買文件中卻註明,該批保障性住房建成後,將定向供應順德大企業員工,而事實上,在順德符合大企業標準的,只有美的集團一家。(《南方都市報》5月11日)
資料顯示,順德市今年領到的保障房建設任務是7750套,僅美的這一個項目,就佔去總任務的近1/3。這種做法表面看是兩全其美:既解決了政府建設資金問題,又讓企業受惠。而且,美的員工多為外來務工人員,看似符合公租房的入住標準,在中央政府檢查時也能自圓其說,但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保障房變身“員工村”後,保障房的本意與公平原則以及廣大城市低收入者的安居夢卻被忽視了。
不難看出,今年的保障房任務量大且來得突然,有些地方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難免出現病急亂投醫。不僅如此,公租房和廉租房需政府掏錢,且成本回收難,一些地方不願做蝕本買賣,因此想方設法將責任轉嫁給企業、單位。
有業內人士統計,今年1000萬套保障房的建設規模,如果以每套60平方米的標準計算,大約是6億平方米的施工面積。但據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的數據,近年來每年各類屬性不明的住房(如拆遷房、定向安置房等)就有兩億多平方米,除了這些,如果再給那些在建的教工宿舍、企業員工宿舍等都戴上保障房的帽子,結果2011年的保障房任務即使完成了,但實際的保障房新增量未必增加多少。
此前“大嘴”任志強就曾預言:國家強力推進保障房,但又沒有一部相對完善的法規性文件,難免讓地方鑽漏洞,為完成任務而玩“注水”。或許不久之後,拆遷房、棚戶區改造、公務員分房(低價購房)、教師分房、定向安置房等,搖身一變都將加入保障房之列,任大嘴的預言不幸成真。(劉道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