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味的“優秀農民工”評選最好不搞

時間:2011-06-15 13:52   來源:燕趙晚報
  吉林省“優秀農民工評選”活動對外公佈的30名候選人中廠長、經理有11人,其餘大部分也是各個崗位的負責人,真正標有“工人”字樣的只有3人。(6月14日 中廣)

  如此評選活動,與其說是評選“優秀農民工”,不如說是評選優秀農民工的“領導”。更加關鍵的問題是,這種嚴重偏離評選宗旨的評選,不僅無法起到鼓勵先進、鞭策後進、弘揚良好風氣的應有作用,反而會給社會帶來許多負面效應。比如,傷害農民工和公眾的感情,侵犯一線工人的合法權益;違背科學、公平、公正的原則,助長形式主義、弄虛作假等不良作風;淡化“優秀農民工”的純潔和榮光,損害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等等。

  放眼現實,類似於此的“中國式評選”並不鮮見,甚至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一種常態。勞模成了“官模”、“款模”的代名詞,兩院院士的“榜單”上“官影重重”……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根本原因還在於缺乏一套科學的評選機制,從而使得許多行政化的評選活動淪為官員表演的舞臺,而那些本該成為評選主角的群體則不斷地被“邊緣化”。在此,有一個相關現象值得指出,由於權力的強大和權利的羸弱並存,致使一些行政化的評選“唯上”不“唯下”,最後讓民意成為一種擺設。

  因而,要想讓“優秀農民工”等評選活動不變味、不走樣,首先必須從評選機制上予以遏制。同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嚴格貫徹公開、透明和“自下而上”的評選原則,堅決杜絕“戴帽”行為,確保民意的真實性、有效性和權威性。當然,還應該加強監督,增加弄虛作假者的違規成本。

  一言以蔽之,諸如此類的評選活動要麼就乾脆不搞,要麼就搞得科學合理、公平公正,否則,只會適得其反,把好事變壞事。(陳堯)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