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堵車的出行時間太荒謬

時間:2011-07-01 13:50   來源:廣州日報
  中科院《2011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對中國50個城市的上班路上平均花費時間進行了排名,北京以38分鐘高居榜首。對比去年數據,各城市普遍減少10分鐘以上。(6月30日《青年時報》)

  報告甫一面世,網友紛紛質疑:明明是越來越堵,怎麼會越來越通暢?為何與現實遭遇極不相符?有網友甚至說:“神奇啊,原來在路上越堵越慌,都是錯覺!”不排除有的城市緩堵確實取得一定實效,但要說普遍取得實效,恐怕讓人難以認同,因為大家的感受明白地擺在這裡。

  對於質疑,有關人士解釋說:該報告是首次採用標準出行時間計算得出的結果,所謂“標準時間”,即正常情況下的最佳出行時間,不包括堵車時間。此解釋可謂荒謬得可笑!各大城市之所以變得比去年“暢通”,出行時間之所以比去年“節省”,原來調查統計者只計算“理想值”!如此“理想化”的出行報告,究竟有何實際意義呢?恐怕只能傳遞一種通暢錯覺吧。

  “居民出行”過程是否應包括堵車時間,恐怕無須多言;況且民眾每天都有大量時間“不標準”,豈可抓小放大,“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地以少之又少的“標準出行時間”為標準,出臺與百姓體驗南轅北轍的“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是深入調查研究之後,所寫出的真實反映情況的書面報告,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因而真實性是其“生命”,不能有半點浮誇和虛假。而城市出行時間,往往是“發展紅利”的一種重要標識。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出行報告也是種民生報告。只計算“理想值”的出行報告,把部分人的“理想”強加在大眾頭上,難以真實反映民生情況、揭示交通問題,很難說不是一種浮誇和虛假。它所傳遞的通暢錯覺,會對城市交通部門優化交通等緩堵決策造成誤導。

  這個“理想化”的出行報告,如果出自地方交通部門,尚可理解,這符合“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社會“習慣”,可出自科研機構,就讓人匪夷所思了:多名專家歷時1年完成的,居然是這麼一個東東?交通擁堵在很多國家都是個令人頭痛的社會問題,不僅給百姓造成時間延誤、經濟損失,還給整個社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要想真心做好事,就應該嚴肅認真對待,少搞些浪費財力物力卻毫無實際意義的“調查”。我不知道,還有多少民生調查,把專家“理想”強加在了百姓頭上?(何勇海)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