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生源是高校間的低水準競爭

時間:2011-07-04 13:30   來源:齊魯晚報
  他們哪是在爭人才,分明是在爭名氣。假如高校都能看淡生源的爭奪,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人才的培養上,又何愁生源問題。

  高考不只是學生的競爭,也是學校之間的競爭。高校之間為搶生源明爭暗戰,已經傳出擦槍走火的爭執。日前,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先後發表聲明,復旦稱有人假冒該校教師騙預錄考生改志願,而上海交大則表示該校招生工作實施的是“陽光工程”,無人假冒其他院校老師欺騙考生,雙方還都在聲明中提到了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雖然復旦和上海交大都沒有在聲明中“點名”批評,但旁觀者能夠很真切地感受到高校之間的白熱化競爭。暫且不論此事幕後真相如何,爭搶生源顯然是高校之間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少考生和家長可能早已被裹挾其中,只是名校之間為了幾個尖子生竟然如此較勁,仍然讓公眾大跌眼鏡。

  高校以培養人才為目標,要培養人才須有可造之材,各高校在高考後表現出“求賢若渴”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了多招幾個高分考生就挖空心思,甚至使出拿不上臺面的競爭手段,已經辜負了社會對高校形象的期望。如果高校教師心態都偏執如此的話,又怎能為社會培養健全人才。

  高分考生未必就是天才,即便天才也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和方向。這些道理,高等教育工作者當然都明白,可是面對考生分數單上那幾分的差距,仍然是寸土必爭,一些招生工作人員所表現出的執著可嘆也可笑,他們哪是在爭人才,分明是在爭名氣。現在較為普遍的看法是,一個高校在招生中爭取到的高分考生越多,它在社會上的口碑就越好。一些名校為了自己的名氣和地位,在這種爭奪戰中使出了不少超常手段,而學生的興趣、特長和選擇自由就在無形中被忽視了。事實上,一流的大學也有不一流的專業,為了高校名氣不顧考生實際,盲目地爭搶生源,最終損害的還是學生的前途。

  當前,高校之間的競爭是客觀存在的,而最有決定意義的競爭絕不是生源上的搶奪,而應該是教學上的比拼。一個高校搶到多少尖子生並不值得炫耀,如果他們不能把自己所爭搶的學生培養成人才,反而有“毀人不倦”的嫌疑。根據媒體的調查,大部分高考狀元的發展情況與社會期望相差較遠,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也沒能成為頂尖人才。這其實也是一個正常現象,因為考試中的尖子生本來就是少數,一場的分數也不會決定考生一生的成就。

  假如高校都能看淡生源的爭奪,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人才的培養上,又何愁生源問題,對多數年輕人來說,能培養出優秀人才的學校一定有不可抗拒的引力,你不耍手腕,他也會想辦法敲你的門。反之,如果你並沒有培養人才的規劃和能力,搶到幾個高分考生也不過是一時的伎倆得逞。

  就在復旦大學發表聲明的當天,另一則有關高考的新聞也很值得關注,那就是北京文科前三名全部放棄了內地高校,選擇去香港大學讀書。這對諸多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的內地高校發出了一個很明確的預警信號,最好的生源取決於最核心的競爭力,只知搶生源的高校也只能停留在低水準的競爭上。(沙元森)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