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9時至12時,廣州市領導分類接訪活動在全市開展,16位市領導分赴相關接訪點接訪群眾。離接訪開始還有一個小時,白雲區信訪局已有近千名信訪者到場。
千人到場擠爆棚,想必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擠到最前面、見到領導。自2008年開始,一年一度的“大接訪”熱度不減:2008年6月26日,市、區、街三級首次“大接訪”,各級領導共接訪群眾8000多人次;2010年9月兩次“大接訪”活動,共接訪群眾5971人次;上月11日,12個區(縣級市)和19個市直部門“一把手”悉數出動,共接待市民來訪7522人次。昨天的分類接訪,同樣場面熱烈。
群眾求見“大官”,不見得有大冤不得雪,大事不得辦,有些事簡直小到不能再小,比如一群在公園跳舞的舞迷為音響器材沒處存放而信訪、一些業主因水電得不到解決而找領導。而且,很多接訪活動中,也有一些“老面孔”出現。僅憑結果,我們無法肯定相關職能部門是否屬於不作為,從表面看,至少有些問題是基層應該且能夠解決,而不必拖到領導接訪才重視。比如,幫跳舞健身的市民保存一下音響器材,真的很難解決嗎?
這些年來,基層和職能部門的作風轉變有目共睹,面對群眾的訴求尚能做到及時呼應,如有關部門對“舉牌哥”一週之內作了三次回應,並最終以改進公共決策作為結果。但是,與群眾日益強烈、複雜的利益訴求相比,某些職能部門的態度與能力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年年接訪,年年爆棚,從側面說明瞭這一點。
余以為,領導在接訪過程中,除了解決群眾的問題,還要解決基層和職能部門的問題,對玩忽職守的官員、不作為部門進行懲戒,力求把“功課”做在平時,把矛盾解決在基層,避免小問題層層遞交,逐級放大。
接訪是一劑良藥,但治本之計還在基層和職能部門。故而,借大接訪契機加強基層和職能部門作風建設,才是制度化治理之根本與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