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醫生不信任引發的“八毛門”事件剛剛平息,“錄音門”事件又浮出水面。近日,1歲半男孩小涵到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治療手足口病,其父因對醫生的一些做法產生質疑,要求全程參與專家會診討論並進行錄音,同時複印孩子病歷、檢驗結果等諮詢院外專家。面對患者家長超越“醫療常規”的做法,會診醫生深感壓力和干擾。
醫院很“無奈”,患者很“受傷”,事態的發展,表明這是一場沒有贏家的角力。盡其所能的醫生,與謹遵醫囑配合治療的患者,本該是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的攸關雙方,如今卻成了相互猜疑、相互提防、激烈衝突的對手。這是當下一些醫患關係劍拔弩張的真實寫照,也是醫患雙方身陷困境的悲哀所在。
從“八毛門”到“錄音門”,我們看到某些患者對醫療機構和醫生存在先入為主的成見甚至偏見。雖然患者的懷疑事後證明並不總是有理,但在手術左右不分、縫針後“不交錢就拆線”、男性被做“子宮整形術”等極端個案的刺激下,某些患者的“惡意揣度”,其實是有滋生的土壤的。
信任是科學施治、醫患“雙贏”的前提,不信任只能導致隔閡,加劇醫患“雙輸”的結果。事實證明,醫患雙方的惡意提防無助於化解矛盾,靠“鬧”更無法使醫患關係回歸正常。消除醫患關係中的不信任,解開矛盾癥結,需要醫患雙方共同努力。
信任的基礎是理性和理解,實現醫患信任的關鍵是消除醫患雙方嚴重的資訊不對稱。擁有資訊強勢地位的醫療機構和醫生,有義務保障患者獲知足夠的救治進展資訊,讓治療過程更加透明,並嚴格主動地留存治療記錄。這樣,不僅讓患者體會到救治的溫情關懷,也能感受到救治過程的盡心盡責。這既是贏得患者理解配合的有效方法,也是保存證據、避免醫療糾紛的重要手段。
作為患者及其家屬,病痛的折磨、焦慮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絕非不講科學、固執己見的理由。由於醫學水準和技術局限,診治過程中難免存在難以盡知和無法避免的風險意外。患者家屬如果錄音、全程參加會診,固然有用外力迫使醫生謹慎診治的用意,但客觀上也會給醫療過程帶來干擾,無益於正常診療。
當然,信任的建立還離不開完善的救濟渠道。當醫療糾紛、事故發生之後,如果有客觀中立的第三方權威仲裁,或許能及時化解醫患間的矛盾衝突,有效修復醫患信任。借鑒國外經驗,在醫療事故糾紛的仲裁人員組成中,要更好地體現專業、權威、中立的特性,確保事實認定準確,仲裁結果公正,這也是重建醫患信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王甘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