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部地區提前邁入小康門檻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對中西部貧困地區人民的犧牲奉獻心存些許感恩之情,讓他們也能分享到發展的成果?
最近,我利用在浙江調研的機會,特意繞道慈溪市的一所民辦重點學校——育才中學,看望在這裡學習的西部受助生。
這件事源於不久前我收到的一封信。這是地處貴州深山區的雷山縣民族中學的16名孩子集體寫給我和資助他們在育才完成2年學業的沈先生的。他們是一批已經跨入大學校門、來自貧困家庭的優秀學子,出色地完成了在家鄉的高三一年學業,全部進入一本錄取線,並一舉囊括全縣前三甲的名次。看到這裡,我的心情非常激動,一方面為這些孩子因為社會愛心人士的相助,得以放飛理想而欣喜不已,同時,也讓我想到還有更多稟賦優異的農村孩子,因為生活的艱難和起點上的不公平而被無情地淘汰。
育才的創辦人沈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有識之士。我和他初次見面是在2005年,也是因為助學的事。改革開放後,他靠創業致富,開始以“結對子”的方式幫助家境困難的孩子讀書。後來,索性自辦起了學校,取名“育才”。同許多大老闆相比,沈先生算不上是個有錢人,但他有一顆扶危濟困的高尚愛心,而且從一開始他就把慈善行動定位在教育扶貧上。為了讓寒門子女也能受到良好教育,他每年都要招收一批免收學費的優秀特困生。後來他又把助學範圍擴大到省內比較貧困的地方,並在我的提議下拓展至民盟中央定點幫扶的貴州黔東南和甘肅定西,於是才有了育才“雷山班”、“定西班”。
然而像沈先生這樣的善舉得到的並不都是喝彩。當地一些人對他資助外市、外省學生到育才學習的行為表示不解甚至責難,他把貴州學生與本地學生混合編班、讓他們取長補短的設想受到了本地學生家長的聯合抵制,最後校方只好屈從於壓力,把這16個被視為“異類”的學生單獨編班。
聽到這樣的消息,我想到了很多,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誠然,改革開放以後,得風氣之先的東南沿海,率先實現了總體上的富裕。然而這其中也離不開中西部人民的巨大支援。長期以來,正是廣大中西部地區的廉價能源、資源,數以億計的青壯年勞動力,以及龐大的資金流等生產要素,源源不斷地匯聚到效益與投資回報率更高的沿海地區,在東南沿海起步騰飛的進程中,西部的邊緣化現象日益突出,加劇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我想,在東部地區提前邁入小康門檻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對中西部貧困地區人民的犧牲奉獻心存些許感恩之情,讓他們也能分享到發展的成果?在網路時代頻頻炒作“富二代”、“官二代”的時候,我們是否還更應當關注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二代”、“窮二代”,悲憫他們的現實境遇和未來?
因此,我的這次慈溪之行,不僅是看望和慰問沈先生,給予他道義上的聲援,而且還專門來到了雷山班,與在讀的孩子們見面、合影,我說,希望你們自尊、自信、自強,努力學習,不辜負父母和沈先生這樣的社會好心人的期望。
我們常說,教育公平是人生起點上的公平。特別是在貧困落後地區,讀書仍然是貧寒家庭的孩子能夠躋身社會主流、體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齣路。同在一片藍天下,如何讓這些孩子獲得公平的受教育的權利,使他們不再輸在起跑線上,既需要國家下決心在制度設計上努力縮小地區、城鄉和不同社會群體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推進教育的均等化;也需要我們大家都能夠認識到,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不應該是固化的,它需要社會階層間的流動,特別是讓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家庭能夠看到希望,而培養出一個孩子,這個家庭也就有了希望,這個社會就會更加人性化,更加和諧和公平。眾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大家都能奉獻出一份愛心,關注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多做教育扶貧的善舉,用愛心築起我們社會公平與和諧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