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開復道歉看如何做公眾人物

時間:2011-12-02 14:48   來源:西安晚報

  打假鬥士方舟子近日又把矛頭指向了有“青年導師”美譽的李開復,稱其簡歷存在誇大之嫌。最新的消息是:李開復出具聘書圖片,對不符事實的描述道歉。他表示:“書中描述的‘26歲副教授’與實際擔任AP時的28歲事實不符,深感歉意。”((11月30日《證券時報》)

  雖然還有力挺者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不過略微有些誇大,但李開復仍舊選擇了誠懇的道歉,誠如他所說,“作為被人尊敬和學習的公眾人物,我理應受到更加嚴格的監督”。

  這是一個公眾人物應有的立場。近年來,在這一問題上,不少人都愛用“攪混水”的方式,讓自己過關——你談道德,他談法律,說法律沒有禁止的事都可以做;你談誠信,他談能力,說文憑不重要能力才重要。總而言之,造假無錯,拒不道歉,照樣行走江湖。

  如果李開復不是一個公眾人物,沒有被很多青年學生視為導師,他怎麼說自己26歲就是名校副教授,和多少政要是好朋友,這都沒有關係,聽者不過一笑置之。而作為公眾人物,這種放大,在確鑿的事實面前,還拒不承認,就將起到負面影響,不但會影響自身的公信力,而且會對青年學生進行反教育。

  這樣的道理,其實並不複雜,但一些公眾人物寧願選擇“死扛”,原因在於,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犯錯,擔心一旦承認,自己構建的完美形象就此瓦解。其實,犯錯之後不承認錯誤,那是比錯誤本身更嚴重的錯誤,前者還可解釋為無心之失,而後者則是故意為之,粉飾自己的錯誤。

  方李之爭可以說告一段落。但是,怎樣做好公眾人物,卻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在接連曝出的“青年導師”、“青年榜樣”誠信問題中,不少人已經對榜樣產生懷疑。在筆者看來,這是“成功學”對學生和導師的雙重傷害。當下,一些學生渴望快速成功,為此,能引起他們興趣的,往往就是那些有著成功光壞的人,在這一過程中,那些能力本已很強、但覺光環不足者,會想方設法增添自己的光環。這確實可以獲得學生的青睞。但是,從人生的長遠發展看,這種“成功學”對學生是有害的——試想,“牛”如他們,都需要誇大、包裝來給學生展示成功,有多少學生能真正達到他們描繪的“成功”呢?其結果是,很多學生幻想35歲之前就達到事業的頂峰,而對身邊的小事不屑一顧。

  告訴學生腳踏實地,有自己明確的定位,為自己的理想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這遠比為他們大談成為成功人士更重要。我想,少談功利的成功,多談奮鬥與人生價值,這才是公眾人物在樹立公眾形象時更要注意的。從這一角度看,李開復的道歉,是一次很好的對學生人生價值的教育。(熊丙奇)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