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一家民營醫院推出“共助春運,看病送火車票”服務,院方稱在院內消費數額達到2000元的患者,可由院方贈送一張返鄉火車票。這家醫院受到了輿論一邊倒的嘲諷與批判。有人說,這是陷阱。有人說,醫院成“票販子”了,應該查查。(《重慶時報》1月10日)
行銷本來不是壞事,但變了味的行銷卻是。為了吸引眼球,為了迷惑更多的人前來進行醫療消費,很多醫療行銷廣告都充斥著“虛假而誇張”的成分。他們會利用“免費檢查”為幌子,欺騙更多的人進行消費;他們會把資歷平常而普通的醫生包裝成所謂的“專家”,製造噱頭;他們可能會天天都在搞所謂的“優惠打折”活動,吸引那些想佔便宜的人前來就醫。比如就像現在一樣,看病,就送你火車票!來不來?
“行銷”本來不是問題。但當那麼多的民營醫院,只能靠“行銷”來存活,並將之視為主要的發展之道,問題可能就來了。如果“行銷”是管用的,能夠成為所謂的生產力,為什麼我還要增加其他的辦醫成本?比如進行醫療人力及技術服務上的升級換代。如果“行銷”是缺乏管制的,大家都在想盡辦法矇騙病人,拉攏病源,我為什麼還要“老實本分”地經營?當民營醫療的好口碑已經被打破,如果不去“行銷”,還有更好的可供選擇的發展路線嗎?
當下,我國民營醫院接近5000所,佔我國醫院總數的20%左右,但是其承擔的診療服務量遠低於這個比例,呈現“小弱亂”的面貌。2010年,我國民營醫院數量達7068家,佔醫院總數的33%。但是,民營醫院的床位數僅為37萬張,約佔醫院床位總數的10%;診療人次為1.7億人次,約佔醫院總診療人次的8%。無論從規模上還是服務能力上,民營醫院都無法與公立醫院抗衡。
“看病送火車票”為何溫暖不了人心,惹人反感?答案很簡單。當民營醫院儼然被當成“壞孩子”看待,欺詐性的醫療行銷過多過濫,就讓很多人產生了某種“杯弓蛇影”的心理。一旦用這種眼光來看這樣的行為,壞事還是壞事,好事也會成為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