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廣州數名女大學生在越秀公園旁邊的公廁上演了一場“佔領男廁”的行為藝術。她們希望借此引起政府和社會對男女廁位不均衡問題的重視,消除女性在公共場所如廁排隊現象。女學生們還向市民派發呼籲信,希望立法增加女廁位數,使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達到2:1。
“女廁熙熙攘攘,男廁稀稀拉拉”,這已經成為很多城市公廁門口一道讓人看著就憋得難受的“風景”。其實,女性對公共場合男女廁所比例失衡的抱怨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甚至類似的“佔領男廁所”活動我們都不是第一次看見,所以,當大家再一次面對這樣的訴求時,心中想的不是“怎麼又來了”,而是“怎麼還沒解決”。
基於男女生理結構及如廁習慣不同這一實際情況,提高女廁位比例似乎是理所當然。廁所雖不是什麼天大的事兒,但是,它的設計合理與否卻能體現一個城市對女性的尊重和人文關懷。不可否認,男女廁位不均衡是眾多城市的痼疾,造成這種尷尬狀況有歷史原因,但是這絕對不能成為政府部門逃避追問的理由。“佔領男廁所”與其說是女性通過這種手段伸張自己的權利,不如說是在“將”當地政府部門的“軍”。
幾年前,重慶對第一批公廁進行改造時,就將男女廁位比例基本改為2比3;上海世博會期間,園區內特別將女廁位與男廁位的比例配置為2.5比1。而珠海市更是在全國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女性廁位的數量應當不低於男性廁位數量的1.5倍”。這些城市的整改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也讓民眾明白了一個道理,改造廁所的最大阻力恐怕還是來源於政府的惰性。
政府不能非得等著公民一遍遍地找到府來才肯正視問題,像這些遲早要還的舊賬,別等著人家到府要,還了比不還強,早還比晚還強。當然了,如果政府部門能舉一反三,從中悟出一點兒另外的道理,早早翻翻民生欠賬,把還賬的範圍擴展到其他領域,那更是善莫大焉。(溫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