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某公司一位副總經理因為心梗住院,接受支架治療手術,先後被放進7個支架,花了十幾萬元。“支架放3個以上就失去臨床意義,放7個純粹變成賣支架。”山東省胸科醫院醫學工程部主任毛樹偉說。(2月20日《珠江晚報》)
本來,就心臟病治療而言,最好的方案是搭橋手術。為什麼許多醫生偏愛放支架呢?說穿了,不僅因為支架利潤豐厚,而且因為醫生能夠從中拿到回扣。據報道,一支進口支架到岸價6000元,用在病人身上就漲到近2萬元;每個支架醫生能拿到10%至15%的回扣,每放一個進口支架,醫生能拿到2000元回扣。如此有利可圖,哪個醫院和醫生不願意放支架?
看病貴,一直以來為人詬病。貴在哪?很大程度上與過度醫療有關係。一人被放7個支架,真驗證了一句民謠:“生不起,剖腹一刀8000起;病不起,治療費利潤10倍起。”這種過度醫療使醫院和醫生變成了“宰客”逐利的機器。據衛生部統計,我國衛生總費用2010年為19600億元,比2005年增加10941億元,5年間年均增長13.6%,遠遠超過了GDP的增長速度。其中,既有物價上漲、技術進步等因素帶來的合理增長,也有過度醫療造成的不合理增長。
過度醫療不僅加劇了看病貴,也給患者身體健康帶來隱患。“在沒有炎症症狀的情況下”,每天給孩子注射抗生素頭孢他啶,難道沒有危害?一個感冒,連續打3天的“慶大黴素”,怎麼能不導致未成年人急性腎小管壞死?反正重復檢查、分解收費、藥價虛高等早已成為過度醫療的常態。說穿了,就是時下的醫療業處於一種短缺狀態,醫患雙方在醫療資訊與技術上處於不對等地位,患者對所享受的醫療服務沒有選擇權,完全是“被醫療”。於是,過度醫療的現象屢見不鮮。不是早有深圳患者褚少俠住院119天,被收費92.27萬元;哈爾濱患者翁文輝住院82天,被收費138.9萬元嗎?
當然,一人被放7個支架,只不過是過度醫療的冰山一角。之所以引人注目,關鍵是在降低了用藥收入比重之後,醫院又提高了設備檢查收入比重,導致公立醫院過度醫療“按下葫蘆起來瓢”,受害的不僅是病人,還有公立醫院的形象。
記得為降低房價,溫家寶總理要求開發商體內多流些“道德血液”。我想,作為懸壺濟世的醫院和醫生,是否也應該多流些“道德血液”來拯救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呢?否則,等醫德喪失、社會道德滑坡,醫院和醫生都“病得不輕”了,老百姓再也不願意相信醫院了,我們的社會該何去何從?(呂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