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珠海市香洲區公辦小學一、二年級學生徹底告別書面作業,三年級以上作業總量不得超過1小時。當地教育部門認為取消書面作業,得益於傳統的考試製度和對學生評價體系的改變。
為孩子“減負”喊了多少年,一直都是“只聞樓梯響”,因而,珠海市香洲區的這一舉動確實稱得上一大進步。
小學生要不要做作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如果作業變成孩子的沉重負擔,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這樣的作業就有問題了。教育問題專家早就說了,“孩子家庭作業越多,學習壓力就越大,心理就更脆弱”。而“廣州8歲小學生未完成作業被老師打成骨折”、“因為作業未完成,江西九江三學生相約跳樓”的事實,似乎也在印證著這樣的認知。因而,呼籲減少乃至取消小學生作業的聲音一度成為每年全國“兩會”的話題。
不過取消作業後,學生家長的隱憂也暴露了一個現實問題:在現有教育體制不變的情形下,單靠個別學校、個別區域單兵突進的教育改革,會迎來掌聲一片嗎?一些學生家長擔心,沒有了寫作業的習慣,散漫成性的學習方式,會不會影響到孩子今後的學習和競爭,背後暴露的正是對應試教育體制的無奈。明知道孩子的天性不應被過多的作業所扼殺,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讓家長不敢面對這種看起來很合情合理也合乎孩子天性的改革。
珠海市香洲區的考試評價體系在改變,解決了孩子不做作業的後顧之憂。但我們更願意看到,整個珠海市、廣東省乃至全國的考試評價體系都會改變,把孩子從作業的負擔中解放出來。(子在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