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名青年農民工在他們相識、相戀的武漢大學食堂,舉辦了一場特別的婚禮,吸引數百名大學生圍觀。婚禮現場的照片被傳到網上,引發數千次轉載,上萬人送去祝福。他們的真情告白,讓許多武大學生感動不已,有網友感嘆又相信愛情。(3月29日《楚天都市報》)
婚禮與校園,在概念關聯上貌似八竿子打不著,本應“井水不犯河水”。然而,“校園婚禮”卻頻頻走入公眾視線,博取老百姓的眼球。既有豪車護駕、鞭炮喧天的“炫富婚禮”,也有溫馨浪漫、簡樸別致的“宿舍出嫁”。這一次,裹挾了青年農民工、知名高校等標簽的食堂婚禮,再一次引發熱議。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人們為了更美好的生活才來到城市。城市在資源配置和財富分配中的優勢地位,不斷吸引著數以億計的農民背井離鄉,進城務工。在學習城市生活方式、行為模式的過程中,青年農民工的婚戀觀也呈現出城市化的走向——擇偶方式從“被動接受型”到“自由戀愛型”,擇偶標準也從“門當戶對型”到“感情品德型”,更加注重婚姻的品質,更加重視情感互動。
青年農民工從進入城市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從傳統性到現代性的轉變。他們從熟悉的鄉村、土地和家庭所構成的社會網路走出來,進入陌生的城市生活場域,必然要進行自覺或不自覺的角色轉換,擴大社會交往網路,以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來。這一切,都對傳統的婚戀觀形成猛烈的衝擊。
宏大敘事,有了個體經驗的填充,才會栩栩如生。現實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白馬王子和灰姑娘的“一見鍾情”,更多的是“日久生情”,男女青年在頻繁的互動中產生信任,增強了信任,確認對方是自己值得託付終身的“另一半”。食堂廚師和食堂服務員2007年相識,兩根五毛錢的冰棒也好,不計其數的零食也罷,一根根紐帶,將兩位青年牽連在一起。
從新聞照片上看,金燦燦、黃油油的食物,和潔白的婚紗、漆黑的西服形成了鮮明的色彩對比。在情感稀薄時代,兩位青年農民工的校園婚禮,猶如一股清新劑,滋潤了人們疲憊的心田。愛情不因年齡而減少,幸福不因物質而減分,在世風奢華、婚禮鋪張的當下,這對新人作出了別人想做卻不敢做、不能做的舉動,贏得祝福的同時,也收穫了尊重。
作為一個情感樣本,這對新人的身上,也許隱含著農民工群體生存狀態的複雜資訊和整合符號。水到渠成的校園婚禮,也折射出青年農民工在結構性流動中呈現出的婚戀觀變化。但願,他們在“與子成說”的基礎上,將“與子偕老”續寫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