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事最近聊起一件事,春暖花開時節,信步走走,無意中發現就在北京西城區文華衚同,有一處別致的宅院,竟是革命先烈李大釗的故居。他正想進去“受受教育”,不想被一位保安十分客氣地提醒,需先花10塊錢買門票。同事說,這裡還挂著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牌子。
門票實際就是門檻。在北京,為數不少的博物館和公園都已向市民免費開放,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用門票將參觀者擋在門,顯得有些“另類”。作為一處靠財政撥款養活的名人故居,相信門票也帶來不了多少收入,只會將文化設施閒置。曾有媒體報道稱,除了七一、十一假期有些單位組織參觀之外,李大釗故居平日的參觀者還不如講解員多。從現場觀察的情況來看,願意花錢進去參觀的遊客確實寥寥無幾。不是大家“小氣”,如果要買門票“受教育”,的確有些讓人不是滋味。
筆者也不太相信當事單位想借此謀財,但起碼是“門票經濟”的後遺症,是文化事業管理落後的表現。在國內,像李大釗故居這樣不會“算賬”的景點還有很多,結果既將遊客擋在了外面,又敗壞了自己的名聲,更別提完成普及歷史知識和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職工作”了。
放眼國外,不僅很多國家的國家級和市級公園都是免費向世界各地遊客開放的,博物館、名人故居更不會為賣門票而絞盡腦汁,目的是為了讓所有人都受教育和受熏陶的機會。這種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應,而且隨著人氣的增加,相關產業也都非常興旺。這反過來又促使當地政府對景區的保護和維護更加上心,很多文物就是在這種連鎖反應中歷經累世而完好如初的。
愛國主義教育應算大賬,那些以愛國主義教育為特色的名人故居、博物館、公園,以及其他文化場所,都不能算門票經濟的“小賬本”,而看不見社會效益的“大賬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