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山西飲料有限公司“含氯門”事件被查實而遭到停產整改。涉事公司日前發聲明致歉並稱媒體有誤讀,表示其包裝清洗用水非消毒用水,並符合世衛組織及歐美各國的飲用水標準。但其對於已流入市場的可樂飲料沒提及是否要採取召回或退貨措施。(見5月1日《新京報》)
此前,含氯可樂被爆料後,可口可樂矢口否認,聲明“我們一向將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放在首位,該消息經查並不符合事實”;隨後,山西省食品品質安全監督檢驗研究院于4月18日發佈聲明,稱相關媒體報道故意擅自篡改數據,若不更正就要追究其民事責任。而4月19日山西省質監局進駐可口可樂公司通過現場抽檢、查閱記錄、詢問員工等方式進行調查,10天后確認媒體報道情況屬實。
面對憤怒與質疑,可口可樂終於致歉。但個中誠意,顯然沒有想像中的含金量。溫順認錯的小備註,仍然是“符合用水標準”的負隅頑抗,可口可樂內心並不服軟。
近日連篇累牘的報道都在譴責可口可樂身為跨國品牌的氣度,警告其不要搞“雙重標準”。有人搬出余氯下限(點0.05mg/L)的余氯含量,企圖在數據上突破防線;有人在字面上斟酌權衡,再三申明“安全”與“標準”的異同;更有人大聲唾罵,佔領道德高地駁斥企業無良。但苦口婆心和口水戰術,都未能使可口可樂回到真誠的底線上,謙恭地對消費者說聲“對不起”,這顯然與跨國品牌的形象相去甚遠。
這種事情在國外必成醜聞,股票大跌,董事會被起訴,高管被調查。而脫身於如此嚴厲的監管,大品牌們一來到中國就紛紛先打點通關,再大搞“雙重標準”——雀巢曾經在瑞典被曝含有毒物質,卻聲明“在中國是安全的”;強生曾被質疑搞雙重標準,卻也理直氣壯地聲稱符合中國標準。
到底是中國標準太低,還是跨國公司們搞雙重標準?很多人只看到後一層,呼籲“不要雙重標準”。問題是,商人的本性便是逐利,只要不觸犯法律底線,任何的道德大棒和公眾呼籲都是隔靴搔癢。因而,與其指責“雙重標準”,不如多點耐心正視自身的“低標準”。須知,在低標準、寬監管、松處理的誘惑面前,跨國品牌自然難以保持危言正色;倘若一味指責“雙重標準”而不承認“低標準”,可口可樂們恐會將錯誤堅持到底。
當然,徹查或者責令下架召回,未必就能起到預期整頓效果,若不在監管流程上發力,難免會再出現漏網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