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專家估算,我國至少有100萬個失獨家庭,每年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這些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光榮一代”,除了中年喪子的孤苦外,如今更面臨著疾病、養老等一系列現實難題。(《新京報》7月30日)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沒有經歷過幸福,而是經歷過幸福後又突然失去。無論未來的計劃生育國策會否變動,它都改變不了百萬失獨家庭存在的事實,而且這一數據還會進一步上升。這些失獨者,也曾在幸福的花園徜徉,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帶走了他們的獨生子女和全家的幸福——此後,沒有了生活,只是活著。這種心靈的孤獨,硌得人心疼。
應該說,目前針對失獨者還是有一些關懷的,不過這些關懷多是自發的、碎片化的。由於地區實際不同、認識不同、財力不同、志願基礎不同,各地對失獨者的關懷也就不同。即便那些做得較好的地區,這方面的關懷也多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並沒有從根本上幫助失獨者解決養老、醫療等重大困難。比如北京,給予失獨者每人每月200元的扶助金,直至當事人亡故為止,這已經算做得很不錯的了。可在物價高企、看病難看病貴的當下,面對失獨者碰到的各種實際難題,200元的扶助金多少顯得有些杯水車薪。
這一現實下,需要國家整體考慮,制定一個完善的面向失獨者的關懷制度。
從精神關懷上講,應該組織更多的親情撫慰活動。計生、工會、婦聯等部門,應該幫助失獨者建立與社會的正常聯繫,特別是組織失獨者與失獨者之間的聯繫,讓他們相互取暖。同時,從制度層面給這些失獨者提供更多幫助。比如說,在乘車等公共服務上,給他們較多的照顧。
在物質幫助上,應該考慮到失獨家庭面臨的實際困難,真正深入到他們身邊,了解他們的所求所需,以提供更多幫助。有些失獨者希望建立一個專屬於他們的養老院,這樣既解決進敬老院的監護人缺位問題,又免於其他老人子女探望時的失落,公共資金完全可以也應該予以慎重考慮,有條件的就應該大力滿足。有些失獨者面臨嚴峻的生活挑戰,這也應該得到制度性的幫助。此前有學者稱,“從1980年到現在,平均每個超生人口實際被徵收的超生罰款為一萬元。由此可以計算得出:1.5億至2億超生人口的超生罰款總額是1.5萬億至2萬億元。”這個數據可能有些誇大,《投資者報》根據有關數據推算,社會撫養費年規模或超過200億元。不管其數據最終是多少,數額不少是事實,去向不明是事實,因此應該由國家層面出臺政策,不妨從社會撫養費中提取專門資金,建立失獨家庭關懷基金,幫助失獨者解決實際困難。
國家計生委原巡視員、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原理事長苗霞表示,失獨問題不解決是對人民不負責任(《新京報》7月30日)。其實,失獨問題解決不好,也是對計生工作的不負責任。讓失獨者不孤獨,考量著國家文明和國家責任。頂層設計和底層自覺互動,失獨者的孤獨,才能得以撫慰。(喬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