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有,咱也要有,比著買”的現象較普遍。據介紹,不管哪一級醫院,只要有條件,就能上好的不上孬的,而不是科學論證,根據真正需要什麼樣的。原來還作為高端設備的CT現在已經開始向鄉鎮衛生院普及,直線加速器一台1000萬-2000萬元,好的CT、MR,也幾千萬元,越來越高檔,越來越貴。(8月26日《大眾日報》)
“比著買”與“跟著建”一脈相承,醫院大搞設備採購的擴張之勢,其實從屬於建設擴張的整體利益。一方面,在縱向上,很多大型公立醫院都在跑馬圈地蓋大樓、買設備,掀起了新一輪擴張潮。不斷擠壓中小醫院和基層醫院的生存空間;基層醫院,甚至鄉鎮醫院為了生存,也會被迫“擴建強購”,以防被拋離過遠。另一方面,在橫向上,區域之間,彼此之間的競爭同樣存在,“沒有最大,只有更大”的思維加速了擴張衝動,由此陷入了“貪大由全”的迴圈之中。
究其原因,跟大學的舉債擴張熱一樣,都是逐利思維在作怪——無論是大學還是醫院,在追求社會效應的同時,將最大的獲得經濟效益作為唯一目標,人靠衣裳馬靠鞍,而大而全的大樓與設備,顯然是實現這種目標的最簡捷的“終南捷徑”,說面子工程也好,形象工程也罷,關鍵在於,從當前的在大醫院跑馬圈地異軍突起,到中小醫院紛紛跟進,暴露出惡性競爭已經相當嚴重。
惡性競爭的結果,一方面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在很多鄉鎮衛生院,通過大投入後,硬體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依然面臨著無人問津的結局;在技術水準有限的語境下,增添的設備要麼成為擺設,要麼就成為賺錢的名目,對於治療水準的提升卻沒有多少實質性的輔助作用;另一方面,“羊毛”出在“人”身上,“設備競賽”帶來的沉重債務負擔,以及採購成本,必然要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消化,從而導致患者負擔的增加。結果是,儘管醫療保險的報賬比例越來越高,但患者的醫療負擔卻沒有明顯的下降,不斷增長的國家醫療投入,最後為“軍備競爭”買了單。
與醫院設備不斷擴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量的醫生流失,以及醫科畢業生不願意從事醫生行業的尷尬現實。結果,雖然醫院的硬體越來越好,但有的醫院服務的水準卻越來越差,各种醫療事故的不斷發生,進一步加劇了醫患的互不不信任,醫院人才資源必然會加速流失,從而陷入更大的惡性迴圈之中。因而,可以說,醫院搞“軍備競賽”是發展的方向和思路產生了偏差。
如果將硬體比作表的話,那麼優質的人力資源和服務水準,才是增強競爭力的內核。鐘南山院士曾說過:只有大醫院的病人越來越少,醫改才算成功;如果醫院越搞越大,就說明改革是失敗的。同理,醫療設備採購越來越瘋狂,表明醫院公益性的路會越走越窄。如何實現量力而行,切合實際,科學規劃,長遠發展,建立科學的考核和評價體系,遏制越來越瘋狂的設備採購之風,應當成為衛生主管部門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