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數據“章魚哥”須築牢防火牆
時間:2011-06-16 11:04 來源:羊城晚報
在國家統計局6月14日公佈5月份中國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前,和以往一樣,5月CPI等核心數據已經在網路上頻頻疑似提前“走光”。有關專家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相關人員的職業操守建設和輿情監控,對屢屢命中的“神算子”予以調查,切斷數據洩露的黑手。(6月14日《京華時報》)
近年來,國家統計局發的經濟數據屢屢被某些媒體、機構、人士提前精確“預測”。僅2008年以來,路透社就累計7次精準“猜”對了我國的月度CPI數據。6月14日,國家統計局發佈5月主要經濟數據,與外媒此前的報道也基本吻合。這到底是他們的預測能力超過“章魚哥”,還是統計數據提前泄密?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據國家統計局介紹,經濟數據在正式發佈以前,會被提前提供給相關宏觀經濟決策部門和領導層進行參考。數據生產、傳遞諸環節都可能成為泄密風險點。對此,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曾直言,數據提前洩露是因為太多部門在數據正式發佈之前就已經看到了。
隨著經濟全球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從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到外匯市場,市場對經濟數據越來越敏感,對於那些提前獲得經濟數據的人來說,數據意味著可以搞內幕交易,意味著可觀的經濟利益。經濟數據關係到企業、投資者與廣大公眾對國家經濟前景的判斷和決策,經濟數據泄密的危害顯而易見:影響金融市場的走勢,損害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與普通投資人的利益,危害國家經濟安全和統計數據的公信力。
筆者注意到,為減少數據被洩露的可能性,有關部門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據說,國家統計局已將CPI數據產生和發佈的時間差從72小時縮短到48小時,並正在考慮和論證進一步縮短數據產生和發佈的時間間隔的可行性。縮短數據產生到發佈的時間,縮小知情人範圍,盡可能減少泄密風險,這無疑是必要的,但是只要數據產生與發佈有時間差,有利益玄機,泄密風險依然存在。
相對於泄密的危害與非法獲利而言,紀律處分與離職處理,顯得無關痛癢。儘管國家統計局聲稱,嚴厲譴責任何洩露還在保密期數據的行為。但是,國家統計局此前傳出某秘書被懷疑洩露數據的消息,此後不了了之,未見有人付出“嚴厲”的法律代價。正是由於違法成本太低,導致經濟數據泄密數據事件屢禁不止。國家統計局盛來運在6月14日的發佈會上回答提問時說,有關方面正在調查宏觀經濟數據泄密問題,國家統計局一位工作人員涉嫌數據泄密正在接受調查,統計局將進一步加強數據保密工作。但願這次調查有個“下回分解”。
在我看來,面對愈演愈烈的數據泄密行為,一方面,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築牢經濟數據安全的法律防火牆。針對可能出現的泄密行為,制定週密的防範預案和善後預案,打好制度補丁。另一方面,一旦發生經濟數據泄密行為,除了啟動善後預案以外,及時啟動問責程式與司法程式,提高泄密者的違法成本,讓泄密者認識到泄密得不償失。用法律制度的力量管好提前知曉經濟數據的虛假“章魚哥”。(葉祝頤)
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