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又逢週末,又有一批中央部門的“三公”數據被集中公佈。這其中,國家稅務總局公佈的數據無疑最為“顯眼”,2010年國稅系統“三公”決算總數為216631.70萬元。
國稅系統“三公”數據之所以“顯眼”,無疑在於其總量的巨大、創紀錄。一年便接近22億元,即使與總量排名第二的海關總署相比,也整整多出4倍以上。就此而言,此次公佈的國稅系統“三公”數據,確實非常之高。
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如果從“每人平均”的角度看,近22億的三公經費對於機構龐大的國稅系統而言,其實又有“不算高”的一面。這正如國稅總局解釋的:“三公”數據涉及國稅系統所屬的共3567個預算單位,包括五級稅務機構。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國國稅系統共有幹部職工58.06萬人”。這意味著,近22億的三公數據,折合每人平均三公經費為3731元。而此前,其他中央部門“每人平均三公經費”較高的有,國務院扶貧辦10816元,國家統計局5353元;國家智慧財產權局5093元。
那麼,就此我們是否就可以得出結論,說“國稅系統三公經費根本不算高”呢?在筆者看來,恐怕仍然還是不可以。
首先,我們要看到,國稅系統之所以“每人平均三公經費”不算太高而三公總量卻十分驚人的一個癥結正在於,國稅系統的機構龐大、人員冗雜。而這種機構龐大、人員冗雜導致的一個直接後果便是,我國徵稅成本的畸高。根據《中國稅務報》2007年公佈的一份數據,目前我國徵稅成本佔稅收總額的比例為5%∼6%,而美國、新加坡的這一比例分別為0.58%、0.95%。同時,目前我國有100萬稅務幹部(國稅加地稅),而美國只有10萬人。這也就是說,我國徵稅成本僅人力部分差不多是美國的10倍——在美國1個稅務人員便能徵到的稅,我國幾乎要10個稅務人員才能完成。
在這種語境下,無論是近22億的三公經費總數,還是3731元的每人平均三公經費,顯然其實都不能算低。
再者,或許也是更重要的是,對於此次公佈的國稅系統三公數據,就全面完整的三公支出而言,未必就是事情的全部。觀察此前包括稅務總局在內的各個部門公佈的三公數據,不難發現,這些數據前面都有“財政撥款預算內”這樣一個基本的定語。而我們知道,在目前我國的財政體制下,“財政預算”其實只是政府收入的一部分,在這之外,還存在大量非財政撥款範疇的“預算外”政府收入。以國稅系統為例,依據此前公佈的《國家稅務局系統2010年收支預算總表》,2010年國稅系統的收入除了436億元“財政撥款”之外,還包括高達228億元的“其他收入”和1.1億元的“事業收入”、990萬元“事業單位經營收入”。這實際上也就是說,目前我們看到的,很可能並非實際開支的全部三公數據,而僅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從這個角度看,要實現對三公經費的有效監督、並切實將之降下來,既有的公開其實還遠遠不夠:它既涉及行政機構本身的精簡、效能提升,也涉及公共財政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能否將全部政府收入均納入財政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