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醋產業協會副會長王建忠昨天透露:市場上銷售的真正意義上的山西老陳醋不足5%,也就是說,消費者平常喝的基本都是醋精勾兌的。(8月7日《京華時報》)
正宗山西老陳醋製造時,先要對大米等原材料高溫酒化然後醋化,這有一個發酵週期,還要有沉澱的過程,需要放兩三個月甚至一年。而勾兌出來的“老陳醋”,只要一天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能完成生產。因為製作工藝“先進”,因為成本壓力較小,因為行業標準中並沒有明令禁止、甚至連鑒定技術都沒有……所以,勾兌醋大行其道,直至統治整個食用醋市場。
這是一個很老套的套路:一個國家級的品牌,突然被假冒偽劣拉下水,在引得一片唏噓與憤怒的同時,背後肯定有一系列你早就預料到的因素:造假的便利、標準的缺失、監管的乏力。就像茅臺、就像雙匯,只是,這一次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一環,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繞不過去的事物。
物價上漲、生產成本增加,於是,道德定力不夠、經受不住低成本高收益誘惑的企業就要“涉水”。從舉國皆知的名牌到名不見經傳的小牌子,都未能倖免——這是老陳醋“涉水”的市場主觀原因。而在監管層面,標準總是滯後的,技術好像總是跟不上造假步伐的。說來說去,好像就只剩下企業道德淪喪不該、監管跟不上無奈、消費者被欺騙活該的份兒了。
無規矩不成方圓,當道德、譴責不足以維持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權利的時候,唯一能夠求助的,只有市場管理與法律法規了。只是,連管理與法規都一樣軟弱、無能、靠不住的時候,又該如何?
名牌老陳醋“涉水”,百姓很“心酸”。上到茅臺、下到老陳醋都“涉水”了,如果順其自然,可以預見的是,還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產品。面對這些與百姓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品出問題,有關方面不能坐視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