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期,一些地方個別年輕幹部“超常”提拔任用的消息,在社會上引起較大關注。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反映出公眾期望幹部選拔應公開透明、程式公正,要讓更多德才兼備的年輕幹部走上權為民所用的平臺。
按常理,加大對年輕幹部的提拔使用,推進幹部隊伍的“年輕化”,有利於打破論資排輩的積弊,優化幹部隊伍的結構。但突破常規的“超速”提拔,前提是符合領導幹部任用的基本條件,要做到群眾認可、大家服氣。如今引發的各種爭議,其中原因不一而足,但最為關鍵的因素,是目前一些地方年輕幹部的選拔未能把握一個“公”字。
資訊公開透明,方能消除社會疑慮。從近年來幾起典型事例看,對擬提拔的年輕幹部人選,組織部門基本做到了公開公示,但公示的資訊往往很簡單。家庭背景如何、工作業績怎樣、口碑評價好不好、為何“破格提拔”等,這些很容易引發猜測的關鍵資訊通常有所缺失。面對社會質疑,有關部門又往往採取躲閃遮掩的態度,最終必然招致更多質疑。
程式公平公正,方能令人心服口服。李源潮同志曾經講過,幹部隊伍年輕化不是“低齡化”。當前個別地方的年輕幹部選拔程式不嚴,存在只問年齡、不問能力,標新立異、拉人湊數等錯誤做法,甚至有個別人借“破格提拔”之名搞任人唯親。如此選拔,在表面程式上也許沒有問題,但實質上曲解了黨的幹部政策,也會傷了一批踏實做事幹部的心。
圍繞個別年輕幹部“超常”提拔任用的爭議,說到底是一個如何提升年輕幹部選拔公信力的問題。目前來看,需要進一步嚴格選拔程式,細化選拔標準,完善考評機制,用一項項便於操作、無機可乘的規定,從制度上保證公平公正;另一方面,既要加強內部監督,更要引入外部監督,把選拔過程置於群眾眼睛之下,確保選出的年輕幹部讓群眾佩服、社會信服。
當前正處於省、市、縣、鄉四級幹部換屆的關鍵時期,舉國上下普遍關注,百姓寄予殷切期盼。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應以科學的選拔機制,把那些真正德才兼備、實績突出的年輕幹部選出來,讓他們擔起國家重任,不負人民重托。(周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