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一份主題是文化的文件,這在中共歷史上尚屬首次。
在這份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厘出“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甚至出現了“興國之魂”、“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莊重表述,更讓各層幹部悚然一驚的是,一向被視為可有可無的文化,居然也要納入政績考核的範疇了。
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將文化發展抬到如此重大的位置?
一個關鍵詞就是——“國魂”。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中,30餘年只是一瞬。而在這一瞬中,中國銳意改革,實現經濟高速起飛,其速度之快、成果之卓著令世界矚目。然而,有一個軟肋,一觸即痛——那就是文化。五千年文化底蘊很厚重,也很沉重,“五四”後經歷了相當長的文化反思,試圖去蕪存精、革故鼎新;又經歷了“文革”動亂,造成精神滑坡,繼之以物欲橫流帶來的拜金狂潮,厚重文化漸有被切割得輕薄的危險。
這並不僅僅體現在文藝作品的失血,或是文物古跡的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儘管焚琴煮鶴之舉也令人痛楚;甚至也並不僅體現在由於經濟發展速度飛快、文化需求迅速放量、社會各階層利益訴求多元,而在文化發展上積累大量“欠賬”,導致國人文化渴求旺盛與文化供給貧乏的反差;更加讓人擔憂的是社會道德滑坡。
中國不會容忍經濟富有、道德卻持續陷入貧瘠。中共中央全會提出用文化來“興國之魂”的目標,以此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全會之志,志在與國魂息息相關的宏大敘事,事關民族精神與國民素養以及國家發展走向。
中共中央對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視由來已久。4年前,胡錦濤總書記就說過,“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溫家寶總理也早就認為,“一個國家的實力不僅表現在經濟上,而且表現在國民素質、文化發展和道德情操上”,“文化傳統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文化傳統更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均相當清楚地表明瞭對“大文化”內涵的理解。近年來,中國頻頻在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發展戰略上謀篇佈局,這一次更是大張旗鼓、昭告天下,正是力求滿足經濟飛速發展之後國人日益增長的文化饑渴,療救道德上失“魂”落“魄”之病。
衣食足而知禮儀。禮儀之邦的中國,該補上文化這一課了。如果失“魂”落“魄”成了流行病,枉有強勁的骨骼,走得再快,也有陷入泥沼的深憂。失去文化根基的地方,必有失血、失德的國民,蒼白、浮躁、失信且缺乏自信與發展的底氣。
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中國共產黨與百姓共鳴。國魂興亡,匹夫有責。正如一位網友所說:“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國家,你的為人處事,也反映出整個國家如何行事。如果你是光明的,那麼中國就不會黑暗。但如果你都無動於衷,那麼,中國將也漠然無情。”
中國已經開始行動,鄭重夯實文化根基。重塑國魂,值得期待。(李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