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11月21日報道,鐵路工程招投標正在進行改革,鐵道部每年投資約8000億元的鐵路工程已開始交由第三方北京市建設工程發包承包交易中心進行評標,目前已經有幾項鐵路工程開展了招投標工作。此前,鐵路工程均由鐵道部自己招標自己監管。
鐵路工程投資浩大,有時成為權力、資本等諸多力量博弈的焦點,一些工程中的招投標腐敗現象時有發生。此番,鐵道部下決心實行改革,引入第三方交易平臺,進入北京有形市場進行評標,無疑具有積極的破冰意義。一方面,可以提高鐵路工程交易的透明度,減少“內部人”的干擾,從源頭上減少腐敗;另一方面,鐵道部開放門戶,也可以學習借鑒北京市場好的經驗,從而打破壁壘,加快與外部世界融合接軌的步伐。不過,從長遠看,鐵道部的招投標改革似乎還可以更徹底、走得更遠一些。
首先,鐵道部的招投標改革只涉及部分程式和規則上的變動,改革的力度還可以更大些。原來是自己招標、自己監管,現在則由第三方交易平臺進行招標、評標,而對招標投標的監管包括投標主體的資格審查等,仍由鐵道部自己管。也就是說,鐵道部雖然交出了工程招投標的操作權,卻依然保留監督權、管理權以及資格審查權,權力之間的制衡很難真正形成,是否能從根本上杜絕串標、圍標等腐敗現象的發生,可能會打個折扣。下一步,鐵路工程應該繼續深化招投標改革,下決心引入第三方監督主體,對涉及鐵路所有重大工程項目實施嚴格的外部監督審查。
其次,鐵道部還要進一步加大資訊公開。此前有媒體報道,一些鐵路建設施工、監理、物資、服務類招標存在人為干預現象。這其中,固然與招投標程式設置的漏洞有關,但也與鐵路部門長期以來自成體系、資訊公開不夠,密不可分。很多時候,公眾只能從鐵道部發佈的新聞中了解有關情況,除非極端事件發生,否則很難打破其資訊壁壘。
無論是從國家交通動脈的安全計,還是從公眾的權利計,鐵道部都應該繼續擴大已然開啟的大門,建立制度化的資訊公開機制,公開披露工程招投標相關資訊,不給暗箱操作留下空間。今年初,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履新時表示,將“堅決做到不批條子、不打招呼、不徇私情、不施加影響”。這種表態很重要,同時,制度建設要跟上。此外,鐵道部也可以考慮引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媒體進行全程監督,以開放的姿態面對公眾。
鐵路工程本身的專業性很強,加之長期以來鐵路系統企業已經與鐵道部形成盤根錯節的關係,外面企業的進入並不容易。而越是如此,才越顯得招投標改革的必要性,才越應該儘快打破被內部人操縱的情形。機會公平是一層意思,公共安全則是更重要的另一層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