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總結表彰會,只有實幹和繼續更新的被問責官員數據,4月6日,治庸問責下的武漢,用這種方式度過了平靜一天。去年4月6日,武漢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召開,掀起“責任風暴”,實施“治庸計劃”。
在“不總結表彰”面前,為數不少的武漢公務人員一下子摸不著北,他們詫異:怎麼還不收官,怎麼與往常的套路不一樣呢?
這一張不按常規打出的牌,彰顯一種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現實的價值在於,它讓全市機關事業單位減少了多少工作量。如果進行週年總結表彰,該要產生多少文稿、多少表格、多少資料,該有多少領導要下去檢查,每個單位該要加多少班、開多少會,又有多少單位多少人要受表彰,該要花掉多少納稅人的錢。而這些在以往都習以為常。
回溯“風暴”一年來特別是接近週年的軌跡,治庸問責的深化其實已在悄然進行。一年前的“治庸辦”與“問責辦”分屬兩個部門,現在已經合併為“治庸問責辦”,歸到一個部門。2月14日,“治庸風暴”升級。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說:不開總結表彰會收場,繼續列出十大突出問題,宣佈實行直查快處制等、電視問政改一年一次為一年兩次等。
以“問題為抓手”不僅推動政府各項工作不斷前行,而且完善著治庸問責這部“加速器”。不搞總結表彰,其實是改慣例辟新徑,是治庸問責本身的流程再造與機制優化。不搞總結表彰,武漢市行政投訴中心的電話才得以繼續聽取大量訴求,一系列新的暗訪督查活動才會如期啟動。此時,武漢公務人員其實並不輕鬆,只是緊張的內涵不一樣,公共資源的無謂耗費大幅減少了。
龍年央視春晚取消優秀節目評獎,對製作團隊和演員,都是一種解脫,也是對已經疲勞的觀眾的一次解放。武漢市治庸問責一週年不總結表彰,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它讓治庸問責本身經得起推敲與檢驗,證明“治庸”本身並非“自庸”。
治庸問責,按來自全國的關注度和群眾的期待來說,恐怕還不能止于不搞週年總結表彰。要真正常態化,必須讓它深度融入正常工作和社會生活中去。環顧很多其他工作,有必要取消大量的總結評比,減少大量的文牘要求,簡化大量的繁瑣程式,把有限的時間空間和各種公共資源,用到最本質的工作上去。這,應該是治庸問責的更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