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記者問”中的希望與憂思

時間:2013-03-19 12:35   來源:錢江晚報

  收看、閱讀李克強當選國務院總理後的“答記者問”,感到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即李克強所言,與絕大多數國民所想,是高度契合的;但是,收看、閱讀時的心情是複雜的,或者說是各種心情交織在一起:有時充滿希望,有時不無感慨和沉重,思緒紛紜……

  李克強的“答記者問”,其內容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施政目標;二、對困難的估計;三、實現目標的決心。這三點之外,最讓人思慮的是:如何落實?

  李克強所談到的施政目標,有的屬於宏觀的,具有方向性、原則性的問題,比如社會公正、權力透明、反腐等;有的屬於比較具體的工作目標,比如增加民生支出、削減財政經費,更具體的還有“約法三章”:任期內不得新建政府性樓堂館所,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三公”費用只減不增。新任總理的承諾,道出了民眾多年來的願望,這是希望所在。李克強又說:“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這是對困難的估計。感慨也是在這裡:困難,當然是越少越好,但是,我們又希望國家領導人對困難估計得足一些,多一些,這樣才讓人放心。這不是很矛盾嗎?但是,沒有辦法,因為這是現實。

  似乎是要印證改革的難度,昨天有這樣一則新聞:據媒體報道,3月15日,在重慶工商大學二屆五次教職工代表大會暨工會會員代表大會上,校領導不顧多數一線教師反對,試圖強行通過明顯有失公平的績效工資實施方案,引起教師強烈不滿。例如,按照該實施方案,該校正處級幹部一年固定薪酬為97300元,而一個正教授薪酬為64400元,只與正科級63000元相當。而在大部分文教單位,正教授一般與正處級相當,而這還是改革開放以來提高知識分子待遇的結果——社會倒退,比社會進步更容易?

  李克強說:“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趟,因為別無選擇,它關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這需要勇氣、智慧、韌性。”這讓人聯想到,1998年,也是3月,朱鎔基當選總理時說過一句同樣意思的話:“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充分意識到困難的情況下產生的決定和決心更可信,這是令人放心的地方。甚至在財政支出問題上,朱鎔基上任之初也這樣說:“為什麼不能實行科教興國?因為政府太龐大,把財政都吃掉了,吃飯財政。”

  目標、困難、決心,有了這三樣,還需要什麼?需要行動。如何行動?“答記者問”的時間有限,李克強很難說得十分具體、十分全面,但是,一個關鍵問題,李克強想到了,也說到了:“使人民能夠更為充分和有效地進行監督。”這句話,我們可以將它跟習近平在十八大之後所說的“把權力關進籠子”聯繫起來思考:“籠子”就是群眾的監督。

  但是,這個問題,在實踐上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問題在於,群眾監督,必須依法進行,脫離法律軌道,會落入極端民粹的陷阱;但是,有關群眾監督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操作性不強,群眾監督,包括輿論監督、媒體監督,就無從實施。最近,各大媒體都在報道蘋果電腦損害消費者利益時遇到的困難,就很說明問題。蘋果的一些銷售門店,可以拿“店規”做理由,很輕易地就抵制了拒絕了採訪,抵制了媒體監督,也就是抵制了消費者的維權行為。商家面前,媒體如此弱勢,何況面對有公權力的政府部門?媒體之弱,實則法律之“虛”;沒有法律的支援,媒體只能徒喚奈何。所以,希望兩會之後,立法部門能夠立即行動起來,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讓群眾監督儘快落到實處;讓被監督者即使不情願也不得不就範。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