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選後不久,副“總統”當選人蕭萬長與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會面。在華府,適巧副國務卿尼格羅龐提有一場演講,他花了不少時間談中國大陸,但絕口不提兩岸對話;接下來現場問答,他還是略而不提“胡蕭會”;等到步出會場,媒體緊追不捨,尼氏徑自前行,依然不答。最後在樓梯轉角處,他終於停下來,講了幾句,表示肯定“胡蕭會”。
固然國務院隨後把尼氏的回答置於網站上,以廣週知。但令人好奇的是,之前那麼多機會,何以他就是不肯評論“胡蕭會”?
幾天后,一位瞭解美國國務院思維的人士說,那是因為美國政府“十分審慎地觀察兩岸關係的進展”。美國一方面希望兩岸對話,一方面卻也擔心,對話的層級、幅度、內容,是否形成新的“意外”?畢竟兩岸關係直接影響美國與臺灣間的關係。
臺灣《中國時報》刊文表示,誠如智庫研究報告指出,美國確有人擔心兩岸關係過於緊密而傷及美國利益,也有人認為美國政策勢必因為兩岸關係改善而調整。
文章說,因此華府專家一個多月來一再認為,大陸不能要求馬英九讓步太多,不然不但美國有疑慮,臺灣內部也會反彈,周邊國家也不放心。然而如果臺灣讓步,大陸也讓步,兩岸會不會出現美國不願見到的發展?答案在於馬英九選前的承諾,“不統、不獨、不武”。不過史汀生中心的亞太部門負責人容安瀾說,美國說過,臺海前途由海峽兩岸人民決定,美國沒有定見,“這是美國說過的話,要兌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