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危機對兩岸和平發展提供的機遇與挑戰

時間:2009-04-24 15:44   來源:全國臺灣研究會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基礎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目的是為兩岸同胞謀福祉,途徑是深化互利雙贏的交流合作。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則是重要的著眼點。在當前國際經濟危機對全球社會各層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兩岸和平發展大局中有效規避經濟危機的引致風險,並利用好經濟危機所帶來的機遇,是擺在所有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議題。

  一、全球經濟危機的廣泛影響

  眾所週知,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直至最後演變為全球經濟危機,成為目前進入公眾視野的最大關注點。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的這場危機,對世界各國的經濟乃至全球範圍內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發展都將產生深刻影響。

  由美國次級房貸引爆的金融大海嘯在短期內重創全球金融體系並迅速波及產業體系與實質部門,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深受其害。發達國家受金融加速去杠桿化、信貸急凍,以及對實質面經濟衝擊日深等不利因素影響,經濟衰退不可避免;發展中國家亦面臨外部金融緊縮、外資撤離、進出口及工商活動明顯趨緩、失業人口增加等多重壓力。根據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 Inc.)2008年11月數據,2008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由2007年的3.9%減緩至2.7%,主要經濟體中,美國、歐元區、日本GDP成長率分別?為1.3%、1.0%與0.4%,亞洲發展中國家GDP成長率則溫和走緩至6.6%。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經濟危機表現形式的特殊性在於,有兩個不同層面但有密切關聯、相互作用的生產過剩,即“金融產品的生產過剩”和“製造業的生產過剩”。以歐美為代表的金融資本主義自由化和金融擴張,利用發達的金融市場讓資本在股市、匯市、債市、期市以及各類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間迴圈流動。美國金融機構發放的實物類貸款不到20萬億的規模;而層層嵌套的衍生金融產品證券化市場規模高於底層數十倍。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消費支出佔其GDP的70%(美國1984、1995、2005、2006、2007年的儲蓄率為10.08%、4.6%、-0.4%、-1%、-1.7%)。但是,實體經濟卻沒有形成良性的發展格局。2001∼2006年,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雖然高達3.5%,但製造業年均增長率只有0.7%。因此,在發達國家的需求緊縮的同時,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特別是在東亞,實體經濟也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二、兩岸和平發展現狀

  1、兩岸和平發展內涵

  對於兩岸和平發展的內涵探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清華臺研所劉震濤所長研究指出:兩岸和平發展的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方面:一堅持政治基礎是一個中國的原則不動搖;二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社會、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臺灣人民的福祉和對民族、國家的認同;三充分動員和依靠民間力量,繼續有效遏制臺獨勢力,消除分裂隱患;四相當長時期內首要而具體的目標是建立和增進兩岸人民互信,將爭取臺灣民心的工作貫徹始終;伍逐漸發展和壯大臺灣島內的促統力量,在思想上、感情上、組織上為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打下堅實的基礎。兩岸和平發展的標誌是“兩岸特色共同市場”與“兩岸和平協議”,基本方向是在和平穩定環境中通過兩岸“經濟一體化”與“文化一體化”,拉近兩岸民心,融合兩岸社會,走向“政治一體化”與實現和平統一。

  2、兩岸和平發展進展

  兩岸關係已走出過去長達八年的高危緊張態勢,進入相對和平穩定時期;海協海基兩會領導人“陳江會”舉行兩次並達成四項協議,兩岸成功地建立一定互信。面對一些敏感議題,相較過去措詞嚴厲徑自指摘,目前雙方全力營造兩岸之間和平穩定氛圍,盡力擱置主權爭議,求同存異,展現出高度自製,從而做到了正視現實,建立互信。自五二○之後,兩岸關係循著形塑和平氛圍、推動和平互動,以至時機成熟時簽署和平協議的軌跡發展。兩岸和平氛圍初具,現正努力推動兩岸和平互動;和平與發展已是當前兩岸關係的主旋律。祖國大陸的學者也普遍認為,今年兩岸關係出現難得發展機遇,兩岸關係正步入和平發展的軌道,展望未來,首先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不能變。不過,兩岸統一的障礙與分裂的隱患繼續存在,兩岸民眾的隔閡依然很大。不穩定、不確定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也對兩岸關係有所影響。因此,如何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行高屋建瓴的戰略規劃,牢固把握兩岸關係的戰略主動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議題。

  3、臺灣居民對兩岸和平發展的認同

  據陸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政府推動兩岸直航,67.9%民眾認為有助於提升臺灣競爭力,54.8%民眾同意有助於臺商資金回流及外國企業來臺投資,61.7%民眾認為對臺灣經濟發展有「好的影響」。兩岸包機開通直達新航路,有 80.1%民眾表示如果有機會去祖國大陸,會選擇搭乘包機。對於現在兩岸關係跟過去一年相比,有 64.8%的民眾認為兩岸關係變得「比較緩和」,且對於政府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能力,有57.9%的民眾表示有信心。主張廣義維持現狀(包括「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仍佔絕大多數(91.8%),為歷來調查新高。

  我們認為:處理兩岸關係的戰略方針乃是以建立直接雙向“三通”為切入點,發展兩岸經濟關係,促進兩岸和平發展。1991年中央三號文件要求全黨要把對臺經濟工作提升到戰略高度來認識,此後十多年對臺經濟政策引導兩岸經濟關係快速發展,不僅為臺灣經濟和人民福利帶來了明顯好處,而且遏制了臺獨分裂勢力對兩岸關係的負面影響,同時為祖國大陸經濟發展帶來動力,維護了祖國大陸對兩岸關係的主動權。兩岸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之間存在事實上與邏輯上的緊密聯繫,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通過戰略規劃深入論述,通過制度創新大膽實踐。

  三、全球經濟危機為兩岸和平發展提供的影響

  1、經濟危機重創臺灣經濟

  據臺灣經濟部數據指出:受經濟危機影響,臺灣的民眾財富縮水,消費動能受挫,產業前景亦因全球景氣急凍趨於悲觀,民間投資持續保守觀望,加以先進經濟體景氣下滑加速向新興市場擴散,外貿動能轉弱,內外需部門對經濟成長之貢獻分別為-0.80及2.67個百分點。

  臺灣在實體製造業方面,由於受金融面、生產面、消費面及貿易面指標持續走弱的影響,經濟將變得更加不景氣。2008年10月製造業生產衰退13.32%,資訊電子工業、民生工業、金屬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全面下滑,分別減少7.01%、9.68%、16.68%、23.62%。電子零組件業衰退5.98%。商業營業額為10,309億元,減少2.17%。批發業營業額為7,333億元,減少1.57%。臺灣的整體出口減少8.3%,進口減少7.0%。

  2、全球經濟危機促使兩岸經濟將結成更緊密聯盟

  在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下,新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各國在出臺國內經濟刺激計劃的同時,都在防範來自外界的種種風險。由於祖國祖國大陸市場廣闊,市場吸納資源的能力強,因此抵抗外來衝擊的能力就相對較強。我們都知道,從1989年到2007年,祖國大陸臺資項目已經達到75147項,實際利用臺資累計達到456.71億美元,合同金額從89年的4.3億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03.6億美元。據臺灣“行政院”委員會資料,臺灣投資祖國大陸的金額佔臺灣對外投資總額比重已經達到的53.66%。可見,臺灣如果能夠繼續利用好祖國大陸市場和資源的有利優勢,勢必對其重振經濟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作為採取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臺灣地區,如果不能夠與祖國大陸捆綁成緊密的經濟共同體,將會致使自身喪失經濟重振的重要機遇。

  從產業發展角度看,目前,兩岸正在洽談CECA,這無疑是一個利好的訊息。如果兩岸市場能夠更好地對接起來,將會更加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物流等的有效整合,共同應對經濟危機。而且兩岸特色的共同市場正是推進兩岸和平進程的重要環節。在當前全球危機爆發的同時,也正是全球產業分工重新洗牌的大好時機。兩岸產業界如果能夠抓住這一時機,共同探討建立兩岸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產業合作框架和機制,將會促進兩岸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上佔據更加有利的地位,從而實現經濟的再次騰飛。就兩岸產業合作議題而言,透過雙方協商訂定政策,將可減少對臺灣產業空洞化與技術外移的疑慮。再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因應全球經濟衰退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兩岸可就晶圓設計與製造開闢合作空間。兩岸透過市場化機制,分別發揮比較優勢,共用發展成果。

  從商業貿易角度看。兩岸經貿往來近些年來日益頻繁,臺灣對祖國大陸投資規模日趨擴大,領域不斷拓寬,投資區域更加廣泛。2008 年10 月臺灣最大出口國為中國祖國大陸(含香港),比重達35.9%。在應對全球經濟危機中,祖國大陸一定會考慮2300萬台灣同胞的福祉,不可能將貿易保護主義應用到兩岸經濟中來,因此,兩岸的商業貿易將會成為跳離經濟泥潭的重要支撐。

  從金融合作看。當前全球經濟危機中,金融風暴的影響至今未退。全球金融市場急速緊縮恐阻礙新興經濟體國內信貸迴圈。雖然祖國大陸資本市場尚未完善,但經濟刺激計劃所需的大量的資金為資本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而且,由於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目還未完全開放、資產證券化的規模還處於初級階段、中國有大量外匯儲備,這些因素是中國免於受到此次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為此,如果兩岸能夠在金融領域開展實質性的合作,如在兩邊互設銀行機構,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和租稅協議等,將會促成兩岸金融界共同應對全球金融風暴的局面。如以與臺商經營休戚相關的「貨幣清算機制」為例,兩岸如果有「貨幣清算機制」,除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加速兩岸資金往來,有助解決臺商融資問題,也有利臺商資金回流臺灣,屬於兩岸互惠互利政策。

  從穩定就業角度看。眾所週知,無論兩岸和平發展的方式如何,其最終都是要為兩岸的同胞謀福祉的。在當前經濟危機中,穩定就業成為世界各國的重頭戲。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的首要的經濟刺激目標是提高美國的就業率。中國祖國大陸在出臺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同時,也在思考除基礎建設投資之外的若干拉動就業的措施,如創辦中小企業、鼓勵創新等。如果兩岸能夠在人才交流領域有所突破,加強人員的流動性,無疑將會拉動就業提供更好的契機。

  總之,兩岸在若干領域都存在著巨大的合作機遇,為此,採取一些措施來促進這些機遇轉化為現實的合作行為尤其重要。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以及開發重心的變動,臺商在祖國大陸的區域投資格局也逐漸調整變化,大致呈現從南到北、由東向西、從沿海向內地的逐漸轉移。對於龐大的內需市場,已有著名快餐連鎖店永和豆漿、85度C、真鍋咖啡等開始擴大設點,研發新產品,進軍祖國大陸市場,期能搶得有利時點。加上祖國大陸仍具有勞力豐沛與土地低廉的優勢,相當具有開發的潛在空間與價值。

  3、兩岸和平發展的制度建設

  首先我們來看祖國大陸推出若干項將有利於兩岸經濟往來與和平發展的惠臺政策措施,包括支援祖國大陸臺資企業發展,加強臺資企業融資服務、支援和幫助祖國大陸臺資企業轉型升級、鼓勵和扶持臺資企業自主創新、推動兩岸雙向投資、加強兩岸產業合作(重點推動兩岸在開發利用新能源、促進傳統中藥現代化、電子資訊產業以及其他優勢互補的產業合作,共同提高兩岸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拓展兩岸農業合作平臺等措施。同時祖國大陸有關部門將於近日發佈《取得國家法律職業資格的臺灣居民在祖國大陸從事律師職業管理辦法》,允許符合條件的臺灣居民在祖國大陸按管理辦法從事律師職業。

  臺灣方面提出的兩岸合作措施包括:(1)秉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維護並鞏固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現狀,致力兩岸和平往來、經貿發展與良性互動。(2)在兼顧安全、尊嚴與繁榮的前提下,促成兩岸擱置爭議,恢復海基、海協兩會制度化協商,就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項議題進行務實協商。(3)積極開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深化交流與合作,建立彼此互信,創造互利雙贏的兩岸新局(資料來自於臺灣“立法院”)。

  四、全球經濟危機對兩岸和平發展提出的挑戰

  在舉世都蒙受金融風暴引起的經濟衰退災難之際,兩岸進入和平互動階段,同時展現對臺商的重視,為兩岸經貿活動正常化、經貿發展互惠互利開啟了新的契機,但是挑戰也依然存在。

  一方面,多數主要先進國家進入金融體系去杠桿化過程(deleveraging),經濟成長力道「已經或瀕臨衰退」,加以新興開發中國家經濟擴增動能亦轉緩下,即使2009 年全球經濟可望逐步復蘇,但成長速度仍將相當緩步;另一方面,雖然全球景氣?溫及油價滑落有利緩解通脹壓力,惟受成本上升、通膨預期等因素影響,新興開發中國家仍面臨較大物價上漲風險。受信貸風險走高,市場流動性已呈現凍結,加上新興市場通膨隱憂尤存等不利因素影響下,全球經濟成長力道明顯減弱。

  我們認為,兩岸和平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基於三個層面。首先是新興經濟體面臨全球景氣走弱、外部金融動蕩及通膨隱憂未除的挑戰。這一挑戰為兩岸經濟合作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在有效實現兩者之間合作的基礎上,如何共同規避全球的風險,並實現全球經濟體中的贏家。當今世界,不可能有哪個國家或地區能夠在世界經濟一體化中獨善其身,即使是形成良好的雙邊的合作關係,也隨時面對來自其他環境系統中的風險因素。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分工高度化、中國長期以來用外需來支援經濟的發展模式等,都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再一枝獨秀。因此,兩岸未來合作,必須要在能夠抵制來自全球經濟風險中實現互動雙贏。

  第二個全球經濟危機對兩岸和平發展在制度面提出的挑戰。眾所週知,由於政治因素,目前雙方的臺商政策都是經由本身擁有的資訊、價值體系形成,而不是經由互動所做成的決策,這種決策雖有其可行性,但其結果往往是片面性的。隨著海基會與海協會兩會制度化協商的確立,在兩會居間聯繫協調下,兩岸相關單位應該可以務實協商,共議理想可行的方案策略。而經濟危機沒有給我們留下太多充足的時間坐下來慢慢談,必需要建立快速的反應機制和修正機制。由於本次經濟經濟危機的導火索即使金融海嘯,而波及最廣的就是實體產業以及公眾就業,而這些方面都是需要兩岸在制度層面花力氣去協調溝通的。

  第三個挑戰來自於全球經濟危機所引發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當今世界,如果爆發全球性經濟危機,就不僅是經濟面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將會引發對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深層次的思考。也許當前,發達國家都在尋找快速擺脫危機的措施,但是在採取措施的過程中,行為是具有外部性的。因此,兩岸和平發展的議題,如果哪像處理不當,可能就會借經濟危機之勢而引發全球性問題。為此,兩岸如何能夠有效回避敏感話題,共同尋找到促進兩岸經濟和社會共同繁榮的有效途徑,才是重中之重。

  我們認為,兩岸經濟合作應注重合作的本質、目標和成果, 不一定要強求一次性達成一項全面性的經濟合作協議, 不要拘泥于FTA 或CEPA 等模式、形式。有些專家提出雙管齊下,有些則提出分佈進行,還有些提出所有模式等。但無論是哪種模式,都體現了兩岸和平發展的基本思想。為此,不僅在產業界,官方,還是民間,都要鼓勵兩岸各行各業大力開展交流,如社會、法律、教育、藝術、醫學、民族、宗教、環保、會計等方面,建立起綿密而制度化的交流體制,重點在於形成全民參與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只有參與才有切身感,才可以有效爭取民心,共同為兩岸和平發展大局做出貢獻。(作者: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 李應博 )

更多精彩評論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