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泰國遭遇“現代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軍方出動裝甲車驅散示威人群,紅衫軍領導人隨即宣佈自首。泰國這場曠日持久的示威行動終於在付出血的代價後宣告結束。示威共造成至少75人死亡,1800人受傷,示威還對泰國的經濟造成嚴重衝擊,泰國旅遊業損失慘重,股市大跌,全國經濟面臨衰退危險。
泰國曾標榜是一個政變都不流血的國家,然而卻多次因民主而流血,這到底是民主制度的缺陷,還是因泰國引進“西式民主”而遭致其“水土不服”?
泰國的政治體制是受西方政治思想長期影響的結果。1932年之前的泰國是個典型的君主制國家。1932年,一批從西方歸來,深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響的青年軍官發動了一場兵不血刃的政變,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從此改變了泰國的命運。然而由於缺乏民主傳統和土壤,泰國的民主進程一直步履維艱。軍方作為強大的政治力量,在國內擁有不容置疑的權威性。無論是爭取執政機會的在野黨,還是在普選基礎上建立的民選政府,都要取得軍隊的信任和支援。泰國自1932年實行君主立憲制以來,先後上演了20次軍事政變,這些政變書寫了最具泰國特色的近代史。雖然歷經70多年漫長甚至是血腥的民主化建設,泰國軍事政變越來越不得人心,軍人也會在政變後承諾儘快還政於民,然而2006年的軍事政變還是打開了潘多拉盒子,開啟了泰國長達四年的局勢動蕩期,全國範圍內的對峙一觸即發,這是當初發動政變的頌提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的。
黃衫軍和紅衫軍輪番上演街頭抗爭,表面上反映的是泰國兩大政治力量和社會階層的激烈對抗,實則反映的卻是西方民主實踐在泰國的尷尬和無奈。曾幾何時,西方國家一廂情願地認為西方民主能夠讓一些經濟落後,制度封閉的國家走上繁榮富強之路,往往事與願違。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通過精心研究發現,許多亞非拉國家之所以頻繁發動軍事政變,是因為“社會急劇變革、新的社會集團被迅速動員起來捲入政治,而同時政治體制的發展卻又步伐緩慢所造成的”。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先生也認為,民主的產生是有歷史條件的。由於發展水準、宗教信仰、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的差異,許多發展中國家引進所謂的“西式民主”,常常會出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而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
縱觀歷史,放眼全球,我們不難發現,有些國家迫於西方政治經濟壓力,在與國情不符的情況下仿傚西方建立民主制度,結果不僅犯了“削足適履”的錯誤,而且往往會引發國內政局長期動蕩。20世紀90年代初,部分非洲國家在西方國家“對非經濟援助與民主化掛鉤”政策的壓力下,紛紛實行多黨制。一時間,這些國家政黨林立,部族紛爭,黨派內訌、種族衝突使國家陷入了無休止的動亂和戰爭之中。還有一些轉型國家,如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雖然自願嘗試“西方民主”,但仍處於新舊轉軌期,舊體制慣性強大,新體制力量薄弱,致使國內局勢時有動蕩。
鄭永年先生曾說過,不好的民主就是最壞的制度。雖然西方長達幾個世紀的發展驗證了其民主制度在西方的合法性,但西方民主國家也常常受到其民主制度的打擊和困惑,因此,更不能證明“西式民主”在非西方的“國情土壤”中能夠茁壯成長,所向披靡。檢驗一種制度是否合乎國情,是否有效的標準只有一條,這就是能否促進這個國家的和平、發展、繁榮與穩定。(上文由《當代世界》雜誌社授權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