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德國經驗重振經濟
美國現在面臨著“結構性”失業的問題。這意味著,除非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從根本發生轉變,否則仍會有數千萬缺乏技能的工人失業,經濟充其量只會遲緩增長。
紐約聯合信貸全球研究公司首席美國經濟學家哈爾姆·班德霍爾茨說:“金融部門和美國最富有階層可以幫助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尚不足以使失業率降低。”
哈爾姆·班德霍爾茨等經濟學家認為,美國可以吸取德國在過去十年的經歷中吸取的經驗。德國製造業在經歷德國被嘲弄為“歐羅巴病人”10年後重振旗鼓,儘管他們也說從德國的經驗看,改革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道路。
富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翰·西爾維亞說,現在美國是“全球病人”,“好的消息是尚未病入膏肓”。
當德國在2003年通過名為“2010年議程”的所有改革方案時,這個國家已經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兩位數失業率和缺乏活力的經濟增長。改革方案包括大幅削減養老金和失業救濟金、提高勞動力的靈活性和降低工資水準。
班德霍爾茨在慕尼黑的同事安德烈亞斯·雷斯是聯合信貸的首席德國經濟問題學家。他認為,作為曾經的“歐洲病人”,德國康復的道路絕非一帆風順。
“提高GDP增長率的道路是漫長而艱辛的,”他說,“其中包含了近十年的降低工資成本的努力,而消費者開支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我們經歷了很多不確定的東西,對許多德國人來說,那是一段十分痛苦的時期。”他說。
改革還導致了左翼黨的成立,改變了德國的政治版圖。
但由於德國勞動力變得更加靈活,加上中國對優質製造業產品的需求給德國帶來的“好運”,“改革顯然取得了成功”,雷斯說。
在製造業的推動下,2010年的德國經濟有望增長3.7%,失業率也在今年10月降至7.5%這一18年來的最低水準。雷斯說,他對未來的消費者開支援樂觀態度。雖然改革已經進行了7年,可雷斯卻認為改革尚未結束。
“政府下一步應該提高勞動力的技能水準,”他說,“我們十分缺乏熟練工人,可由於現在的情況看上去還不錯,德國政治家似乎並不急於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這不是個好現象,不過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