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動蕩對誰有利

時間:2011-04-27 11:10   來源:解放日報

  從突尼西亞總統出走、埃及總統被迫辭職、巴林發生流血衝突,到利比亞內戰不已、北約轟炸不停,以及葉門總統可能下臺、敘利亞暴力對抗加劇,持續4個多月的中東動蕩似乎愈演愈烈。這場阿拉伯國家群體性的嚴重動蕩到底對誰有利?

  暴力、內戰、轟炸每天都在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並使國家經濟大幅下滑。媒體報道,埃及今年經濟增長率原來預期近6%,實際恐怕僅2.5%;突尼西亞如果不投入鉅額資金刺激經濟,經濟年增長率可能不到1%。經濟衰退,失業率有增無減,人民生活更加艱難。

  中東動蕩也使該地區的力量對比出現變化。由於在平息動蕩上,阿盟基本上無所作為,反而要求美國和歐洲國家介入,從而在阿拉伯世界中造成嚴重分歧,致使原定於5月在伊拉克召開的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無限期推遲。阿拉伯國家在中東地區的地位和作用為此將進一步削弱;土耳其和伊朗這兩個非阿拉伯國家在中東的影響力卻繼續上升;以色列則忐忑不安,擔心阿拉伯國家政權更疊會導致這些國家對以政策趨向強硬。

  美、歐等西方國家對這次動蕩始料不及,但很快就積極介入,極力將其引向“民主運動”、“顏色革命”的方向。美國從自身戰略利益出發,實行雙重標準,對不同的國家採取不同的政策。對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美國起初是保,後來看到民眾倒穆聲浪高漲,擔心局勢失控,轉而壓穆將權力移交給與美關係密切的軍隊。這種艱難時刻拋棄朋友的行為,使得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盟友心寒。然而,對於巴林等關涉其重大利益的海灣國家,美國又力保現有政權,竟默許沙特、阿聯酋出兵巴林平息動蕩。卡扎菲歷來與美對立,在美發動伊拉克戰爭後,一度委曲求全,討好西方,但並未能改變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態度。在利比亞因部落矛盾激化發生內戰時,西方列強毫不猶豫地對利比亞發動大規模的軍事打擊,揚言卡扎菲必須下臺。西方列強的所作所為大大地超出了聯合國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加劇了利部落間的仇恨,擴大了內戰。從目前情況來看,西方對利軍事打擊並不如它們預想的那樣順利,已引起自身國內民眾的強烈批評和反對。由此不難預見,不論利比亞內戰最終是何結局,部落間的仇恨依然很難化解,局勢會長期動蕩;同時,武力干涉利比亞內政也不可避免地加深阿拉伯人民對西方強權政治的反感和仇恨。阿拉伯國家新成立的政府也未必能像過去政府那樣配合美國的中東政策。奧巴馬和薩科齊明年都面臨總統大選,對中東動蕩如處置不當,對他們的選情無疑也會產生影響。

  自上個世紀90年代海灣戰爭以來,許多事實表明,阿拉伯國家局勢動蕩,以及西方國家對阿拉伯—伊斯蘭國家肆意干涉內政或實施軍事打擊,都會為伊斯蘭激進勢力的發展提供機會,也為恐怖主義勢力開闢更加廣闊的空間。

  國際社會呼籲阿拉伯國家從國家根本利益出發,通過改革和對話化解矛盾,避免流血衝突,排除外來干涉,獨立自主地恢復穩定和發展;同時告誡西方列強,干涉他國內政、實行軍事介入,只會火上澆油,加劇動蕩。西方列強的目的當然是要擴大自己的戰略利益,但結果很可能是適得其反。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尚未了結,前車之鑒,難道不值得列強們三思嗎?(安惠侯)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