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時自感中國在國際組織中軟實力不夠,而且覺得要組建新的國際組織很難找到突破口。其實,如果換個思路,從能動和體制創新的角度看,設想如果中國那麼多參與國際援助的部門能夠統合併提升到國際層次,它就是一個龐大且一定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發展組織。
《人民日報》2011年4月20日刊登了一組國家開發銀行的報道,其中一篇題為《加強合作 互利共贏——國家開發銀行開拓國際合作業務紀實》,報道細數了國家開發銀行近年來在服務國家“走出去”戰略和促進當地國基礎建設及發展方面取得的驕人成就。報道提到,國家開發銀行正在跟蹤的對非洲專項貸款項目金額超過4億美元,覆蓋肯亞、安哥拉、摩洛哥、南非、尼日利亞、迦納、莫三比克和衣索比亞等20多個國家;國家開發銀行還為金磚國家的幾十個項目提供貸款餘額達到380多億美元,涉及基礎設施、能源資源、重大產業等多個領域;在國家開發銀行倡導下,即將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另外,國家開發銀行還參與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銀聯體合作項目。我讀完這篇報道後的第一印象,是國家開發銀行的國際合作行為,頗類似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中國版“世界銀行”。一份外電報道說,過去兩年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提供的對外貸款比世界銀行提供的貸款還要多。
世界銀行是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和國際開發協會的統稱,作為一個國際組織,其一開始的使命是幫助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破壞的國家進行重建,現在的任務主要是幫助發展中國家改善軟硬基礎設施。除了全球性的開發銀行集團以外,二戰以後在西方金融資本的幫助下,還形成了非洲開發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組織。客觀地說,這些開發銀行集團在當地國基礎設施建設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許多經濟類國際組織是有意識形態的。世界銀行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成了西方攫取資源的工具,它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為發展中國家設定的條件性貸款,廣受批評。關鍵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發展類國際組織的工作多少走進一個誤區,在為當地謀發展促民生(民生先導)還是推行西方民主價值觀念(民主先導)上,過多傾向於後者,從而影響了這類國際組織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