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預警建設防“專利海盜”

時間:2011-08-17 14:06   來源:人民日報

  專利制度的宗旨是鼓勵發明創造和科技創新。但近年來,出現了不少並非從事發明創造的“專利海盜”。這些公司組織專門利用智慧財產權訴訟對高科技公司發起攻擊,以獲取鉅額利潤。當前,隨著全球新興市場國家科技實力的不斷增強,“專利海盜”呈現出從北美國家轉戰新興市場國家的趨勢。

  “專利海盜”是指本身並不製造專利產品、不提供專利服務的投機公司或團體。這些公司或組織大都躲在市場暗處,通過廉價收購個人、研究機構或破產公司的有效專利,待有關企業使用其專利產品並佔有一定市場份額時突然提起訴訟獲利。“專利海盜”利用法律的“灰色地帶”,充分運用手中的資源,他們不僅會瞄準大型企業提起訴訟,也在同一訴訟中起訴上百家公司以提高“合理專利費用”順利支付的概率;同時還會起訴實力薄弱的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往往為規避抗辯帶來的經濟風險和時間損失而選擇“破財免災”,支付賠償金以了結官司。

  近年來,“專利海盜”的活動愈加頻繁。其業務領域主要涉及半導體、軟體應用、通信設備、系統基礎軟體、影像處理和相關服務。知名度較高的跨國公司是“專利海盜”的首選目標,約佔案件總量的75%。其中,蘋果公司以涉案56起排名首位。“專利海盜”發起的訴訟立案率高,自2003年以來,75%的案件都能成功立案。

  美國聖克萊爾智慧財產權顧問公司可謂“專利海盜”的龍頭老大,屢屢得手。該公司用數萬美元收購個人或者公司的專利,給予專利律師35%的提成,曾雇傭其對蘋果、東芝、新力、佳能和谷歌等一大批國際知名企業提起專利侵權訴訟,索取專利使用費:新力公司被迫賠償2500萬美元,佳能公司則賠償了3400多萬美元。微軟也未能逃脫被“專利海盜”起訴的厄運,法院曾判決其賠償7500多萬美元,並停止相關Office軟體在部分區域的銷售。

  面對擾亂智慧財產權市場秩序的“專利海盜”,不少國家開始在重視技術創新的同時,更加注重制度創新,以確保發明人實現專利產品的價值最大化和再創新。美國為此成立了“專利聯合防禦基金”,其主要任務是搶先發現未來5年至10年將佔領市場的新技術,實施專利覆蓋。印度政府則通過非專利的防禦性公開數據庫,幫助各國專利局審查員駁回搶注印度技術的專利申請,並提前實施專利的“防禦性公開”。上述對策中,專利聯合防禦基金具有戰略作用,它已經開始爭奪亞洲國家的科技和人才資源。例如,美國一些大的專利聯合防禦基金已經進入日本、韓國和中國,其與東京大學、漢城國立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一大批科研機構簽署了智慧財產權協議,購買了數以千計的核心技術。可是,類似的基金在亞洲還沒有出現。

  科技實力的較量是未來大國角力的重點,而專利制度是科技競爭力的核心規則。“專利海盜”造成各國發明成果外流並有違專利制度初衷,加強專利預警機制的建設已成共識。該機制的核心要素包括制度建設、人才建設、資金建設和技術建設四個層面,事先預防專利落入“海盜”之手將比事後發起訴訟更節約成本,能更有力地保障經濟安全。當技術創新的根基遭受“專利海盜”的侵蝕,成功狙擊“專利海盜”便成為企業的當務之急,更是各國保護自主創新之道。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