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客觀審視中非關係的勇氣

時間:2011-09-06 14:25   來源:人民網

  新殖民主義論、掠奪能源論、漠視人權論、援助方式危害論……西方對中國發展同非洲關係的指責從未消停過。近日,西方一些官員、學者又揚言中國要對非洲之角的饑荒負責。

  西方的種種偏見皆緣自維護傳統勢力範圍的畸形思維。這種思維的一大特徵就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一邊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對非關係;一邊是對其在非洲的殖民歷史和損人利己的政治現實意圖採取選擇性遮罩。

  指責中國“攫取”非洲資源時,西方國家視而不見的事實是:非洲出口到中國的石油不到其出口總量的30%,且完全是以正常的國際貿易方式進行的;中國在非石油資產遠遠比不上歐美,且中國公司的很多項目都是歐美公司因環境條件差而不願考慮的項目;中國的項目基本上都是通過國際市場競拍得來的;中國援助的非洲國家中有很多是資源貧乏國。

  非洲存在的腐敗問題既有深刻的歷史及部落文化因素,也有國家法律法規執行不力和缺乏監管的現實因素。近年中國大幅增加對非援助,但美、法、德等國對非援助數額也不小,日本也曾一度成為第四大援非國。且隨著非洲戰略地位上升,韓國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也展開“援非之爭”,為什麼單單中國外援成為所謂非洲腐敗的禍根?

  中國不干涉非洲國家內政竟然也會受到批評。中國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交政策決定的。中國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參與調解非洲地區衝突。西方強迫非洲接受其價值評判標準,不啻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霸權主義。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向非洲國家提供糧食援助,幫助非洲國家發展農業。中國從沒在非洲“大量收購土地”,從沒把糧食從非洲運回中國。西方國家在非洲“圈地”已超3000萬公頃,佔非洲已耕地15%。西方公司利用非洲廉價的生產資料生產農產品,簡單加工後運回歐美製造生物燃料,並利用價格“剪刀差”大賺其錢,而非洲國家只能得到有限的土地租金和微薄的人工報酬。究竟是誰佔了非洲的土地,是誰運走了非洲的糧食?

  在非洲,中國和西方的做法的確不同。

  無論是在300年前骯髒的奴隸貿易中還是在1884年瓜分非洲的柏林會議上,恰是西方殖民者以血腥掠奪把非洲變為其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地。中國是非洲民族反抗殖民鬥爭的堅定支援者。

  西方在非洲民族剛剛獨立之時拋棄了非洲。中國人來到非洲,與當地百姓共同奮鬥。中國援非過程中,犧牲了700多個生命,用鮮血構築了中非友誼豐碑。

  漫長的殖民歷史上,西方僅在非洲沿海地區和礦區修築了簡單的道路,目的只是為了運出礦產和資源。中國在非洲援建了2000多公里的鐵路、3000多公里的公路。截至2009年底,中國在非洲援建了50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其中民生項目佔半數以上,包括100多個學校和60多個醫院。

  西方自視為非洲的“救世主”和“施惠者”,每筆發展援助都設立所謂民主、自由、人權的條件和門檻。而中國的援助以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為基本指導原則,將對非援助視為發展中國家間的相互幫助。

  西方把非洲視作世界上最窮、最沒希望的大陸,不斷用“內戰”、“貧困”、“疾病”、“腐敗”和“欠發達”等負面詞語描述非洲。而中國用“友誼”、“真誠”、“相互尊重”、“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等積極詞彙來描述中非關係。中國政府的《中國對非洲政策白皮書》從頭到尾沒有出現“貧窮”一詞。

  西方向非洲提供援助更多關注自身利益,無視非洲人民最關心的減貧和發展問題。西方主導的各種發展戰略都未能打破非洲的落後迴圈。中國的援助旨在實實在在幫助非洲。中國的投資從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等角度出發,為非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為非洲的未來注入了新的希望。

  中非關係中的平等觀念和互利雙贏,對西方主導的不平等、不合理國際秩序產生了衝擊。中國成為非洲第二大貿易夥伴,使西方在與非洲交易中不能再像以往那樣隨心所欲。中國感召力上升,使一些非洲國家不再對西方的說教奉若“聖旨”。中國公司在基礎設施等項目的公開競標中的競爭力,使西方公司處於不利地位。所有這些,都讓西方國家感到,中國這個“新來者”正對它們在非洲的利益構成威脅。

  霸權主義的思維定勢從來都是有慣性的。當西方感到自身地位和利益受到挑戰,便由著性子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挑撥離間。然而,不負責任的做法只會讓事情變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