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原本以為好打的戰爭成為一場不知如何收場的戰爭,一場原本以為可以速戰速決的戰爭成為一場打了十年還不知道敵人在哪的戰爭,一場原本吶喊著要給這個國家帶去“西方模式”的戰爭成為一場最終要靠部族首領們協調和談的戰爭。
英國《衛報》6日發表社論,感嘆、或說反思阿富汗戰爭十年來西方人的“心得體會”。
久戰成疾
過去十年,在阿富汗這片土地上,發生著絕大多數其他地區不會出現的情景。
樂觀的將軍們來了走,走了來;缺乏信心的外交官奔走于喀布爾和他們自己的首都之間;理想主義的援助機構最終發現相當一部分援助資金落入貪腐的口袋;媒體記者們天天有題材可寫、日日有節目可做;項目對口的商人們瞅準了無限商機;些許了解阿富汗的顧問們賺足了腰包;暢銷和滯銷的新書一本接一本;部分城池來回易主……
“當年要給阿富汗帶去西式民主的野心不知何時已煙消雲散,”社論說。
《衛報》反思,十年戰爭已足夠“讓我們反思教訓,回答一些我們應當回答的問題”。
戰爭初始,“我們原以為戰爭不會拖遝,我們觀望一切轉折事件,觀察我們不成體系來回變化的政策,但眼看著這場速戰演變為持久戰,直至今日我們仍不知如何收場”。
自負受挫
如果要從戰爭發動者的角度給這場戰爭作一個簡短的總結,文章說,“我們得到的教訓是,我們大大高估了用我們的軍事、外交、情報系統改變另一個社會的能力”。
“傲視的姿態,在美國最為明顯,但在英國也不少見……這種自負,讓人聯想起‘冷戰’末期那種‘一切皆有可能’的必勝信念,讓人聯想起美國右翼知識分子的一句話,美國‘可以侵吞整個地球,可以在頃刻之間將軍隊送到地球上任何陰暗的地方’,”《衛報》社論說。
社論摘錄的這句話出自美國右翼作家羅伯特·卡普蘭。卡普蘭2009年2月在一篇駁斥全球多極化發展的文章中說,美國依舊是全球最大的帝國,美國的軍費與全球其他地區軍費總和相當,美國具備同時發動多場戰爭的努力……
但是,卡普蘭沒有體會到美軍士兵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面對暗處敵人時的痛苦。
美國在軍事技術方面的優勢在塔利班“路邊炸彈”和“人肉炸彈”面前變得無處伸展拳腳;美國在政治層面宣言的“靈巧外交”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被迫“硬著陸”,在社會層面,帶有反西方情緒的阿富汗民眾越來越多,至少比戰前多。
難以和談
《衛報》社論認為,阿富汗是不是不可攻克根本不是問題所在,問題在於,“我們正在捲入了一場內戰”。這種形式的內戰,是宗教派別間的衝突,是傳統派和革新派之間的衝突,是社會層級間的衝突,是新理念和舊思想之間的衝突,“先前蘇聯人也曾捲入其中而不可自拔”。
文章說,戰爭之初美英等國沒有意識到某一天會捲入內戰,當意識到這一點時卻對這場內戰的本質知之甚少,當了解許多後竟不知所措,想不出退路,這才是北約軍隊在阿富汗陷入僵局的根源。
現狀是,想要用武力徹底清除塔利班基本沒有可能,而塔利班想要在阿富汗大部分地區捲土重來也沒有可能。問題是,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之間缺乏和談的“共同利益”,這是現階段阿富汗政治進程難有進展的關鍵。(淩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