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錢的美國人是瘋了?破產?或兩者皆是?

時間:2011-11-02 14:29   來源:人民網

  路透專欄記者James Saft日前發表了一篇文章《美國人為何依舊不存錢》。文中稱,看到美國儲蓄率下跌,不禁令人要問:美國人是瘋了,還是純粹已經破產?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就會決定美國究竟是會走向另一次經濟衰退,或是會由政策引領經濟復蘇。

  據路透社中文網報道稱,美國9月個人儲蓄率跌至3.6%,為2007年12月以來最低。基於美國家庭財務仍然因為房價挫跌而飽受壓力--況且過去10年多數時間美國儲蓄率已經很低--減少儲蓄的策略實在說不通。

  但選擇不儲蓄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從2007年年末以來推出的種種政策,都是為了把錢從儲蓄一族的口袋搬出來,以便減輕貸款一族的壓力。負實質利率讓存錢的人受到懲罰,迫使他們只能接受極低的報酬,或是接受較高的風險。

  在此同時,那些為了協助房市而設計的政策,成功地減少了許多負債民眾的支出,但實際上未能拉抬房價,從而無法讓貸款一族和無負債持有房產者共用政策成果。

  這些都對儲蓄一族構成不利條件,有些人或許便認為,節儉的報酬與風險並不合算,也比不上花錢的樂趣。光看這一點,這可算是貨幣政策的勝利,因為美聯儲已經誘使民眾作了違反自己最大利益的行為,為協助一個更大的目標而作出貢獻,那個目標就是緩和降低杠桿趨勢的衝擊。

  也許已經破產

  所以,如果美國民眾是因為看不出儲蓄的好處而花錢,就算得上是美聯儲的一點成就了。不過也許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解釋,看看上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意外強勁的數據,可以拿來說明一下。

  美國第三季GDP環比年率為增長2.5%,雖然消費者支出是一大助力,但民眾花費的內容大有玄機。醫療保健及公用事業的支出,是消費者對經濟成長貢獻的主要推動力,畢竟這些開支是很難省的。而且這個現象的環境背景,是愈來愈多跡象顯示,美國民眾基於經濟因素考量而延後或放棄醫療。

  確實,看來很多人不存錢是因為他們根本沒錢可存。這使得判讀近期經濟數據的難度升高,雖然有些數據表現令人感到振奮,但很難就此認定美國已經擺脫經濟再度衰退的風險。

  有一件事是很明確的,儲蓄率總有一天必須要上升。暫時不儲蓄或許有助降低減債的痛苦,但這只不過是把痛苦延後。這是因循茍且,而非解決之道。資產市場目前並未考慮到儲蓄率上升的因素,但總有一天,當政策藥效消退時就會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