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公佈的數據顯示,該國近年來總體離婚率呈下降趨勢,2009年比2007年減少11%。按年齡組分,越年輕的夫婦離婚率下降幅度越大,60歲以上老人的離婚率則明顯上升。2009年有11507對老人分道揚鑣,比2007年增加4.2%。英國年輕人和老年人的離婚率雖然呈現截然相反的趨勢,究其根本,都與福利國家制度對家庭結構的衝擊有很大關係。
二戰結束後,英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國家福利制度,國民的生活品質普遍提高。然而,福利國家制度實行幾十年之後,也產生一個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即以個人為單位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家庭構成很大的衝擊。從社會學意義上說,當國家對每個公民都承諾了照顧的義務之後,家人之間的照應就不如原先那麼迫切和必須了。
在歐美國家,很多夫妻經濟相互獨立,老人不用子女贍養,孩子18歲後離家單過。這些現象常被視為西方人獨立性強的表現,其實背後的制度支撐不容忽視。隨著家庭功能的減弱,個人自由度的提高,歐美國家20世紀6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離婚率相對偏高,帶來的一大變化是單親家庭數量激增,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負擔加重。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該國目前1/4的兒童生活在單親家庭中,20年內幾乎增加了一倍。這種情況與英國強調個人的社保制度肯定有關係,因為在同為福利國家但是相對強調家庭的德國,就只有1/6的兒童生活在單親家庭。
英國老人離婚率上升,則是一種“延遲效應”。這些老年人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初,家庭觀念比“60後”、“70後”強。為了孩子,年輕時即使有矛盾也輕易不言分手。但隨著孩子長大成人,晚年生活又有制度保障,因而他們不再選擇為難自己與沒有共同語言的配偶勉強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所以,英國老年人離婚率上升,應該被理解為家庭觀念較強的一代人在國家福利制度下做出的一種選擇。但是,從社會成本上看,老年人離婚和青年人的單親家庭一樣,都會加重國家的負擔。
國家福利制度不是免費的午餐,其運作需要一系列前提條件。按照最初的設計,要想維持福利保障,經濟必須持續穩定增長,大工業的就業模式不能改變,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需要維持平衡。然而,上世紀80年代後,這些條件逐漸喪失,福利國家存在的基礎受到了侵蝕。更糟的是,福利制度具有剛性,一旦開始就很難終止。如中國古語所言: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國民習慣了國家“從搖籃到墳墓”的照顧,按照約定的比例交納了稅費,哪是國家想違約就能違約的?這種情況在歐洲很普遍,歐洲國家的政府沒有什麼好辦法擺脫這種困境,應急的辦法就是增稅和發國債。這是造成不少歐洲國家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重要原因。
目前,經濟低迷的歐洲正在推出各種削減福利的政策,以增強福利國家制度的可持續性。從理論上說,改革的實質就是要增強個人、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減輕國家的負擔。這種制度調整的社會效應可謂立竿見影,英國總體離婚率的下降似乎已經說明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