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超美國居世界第一 虛名後存隱患

時間:2011-12-27 14:55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1年是“中國製造”喜憂參半的年份。年初的數據顯示,中國2010年製造業產值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然而,這一喜訊還沒有散開,沿海地區就傳來“美國製造”正回遷本土的消息,中國似乎又面臨“製造業撤離”的風險。

  業內人士的研究表明,中國是世界上製造業高、中、低端產業鏈條相對比較完善的少數國家,過去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主要是承接世界中低端製造業轉移的結果,今後則必須在高端製造領域確立地位,否則“從前取得的成就也可能失去”。

  “世界第一”的喜與憂

  據美國研究機構HIS測算,2010年世界製造業總產出達到10萬億美元。其中,中國佔世界製造業產出的19.8%,略高於美國的19.4%。而製造業世界第一的“寶座”,美國從1895年一直保留至2009年。

  也有論者引用聯合國的統計數字,發現按2011年年初的匯率計算,中國製造業產值為2.05萬億美元,而美國製造業為1.78萬億美元。

  無論怎麼說,單就數據而言,製造業在產值上超過了美國,這對中國人是個喜訊。許多分析人士稱之為“歷史性的超越”。事實上,中國在1830年代製造業產值曾佔全球的30%,但隨後爆發的鴉片戰爭,卻將該成就打入谷底,到1900年,這個份額降至僅大約6%。之後,中國用了100多年來實現追趕。

  其實,有更詳盡的數據可以佐證中國製造能力“第一”是名副其實的。

  比如,從基礎工業數據看,2010年中國粗鋼產量6.27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44.3%,超過第2至第20名的總和;水泥產量18.68億噸,佔世界總產量60%;電解鋁1565萬噸,佔世界總量65%;精煉銅產量佔世界24%,而消費量佔世界一半;煤炭產量32.4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45%;化肥產量佔世界35%,化纖產量佔世界42.6%;玻璃產量佔世界50%。除了石油、乙烯,中國的基礎工業產能大多名列前茅。

  在具體產品上,中國的成績單同樣出眾汽車產量1826.47萬輛,超過美國,佔世界總產量的25%;船舶產量佔世界41.9%;工程機械佔世界43%。中國還為世界生產了68%的電腦、50%的彩電、65%的冰箱、80%的空調、70%的手機、44%的洗衣機、70%的微波爐和65%的數位相機……有趣的是,隨著黃金投資熱在中國興起,2010年中國還生產了340噸黃金,排名世界第一。

  不過,中國龐大的製造業生產能否可持續發展則需要探討。尤其是今年以來,中國土地、原材料和人工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很多人對“中國製造”能否保持既有優勢表示擔憂。

  據報道,一些零散的“外資”撤離現象確有發生。比如,福特汽車公司宣佈,準備在美國本土製造某些汽車零部件,此前中國是他們建新工廠的首選。美國ATM(銀行櫃員機)供應巨頭NCR,已經把部分ATM的生產從中國移回美國。工程機械巨頭卡特彼勒也準備“回家”建廠,以此為本土創造就業崗位。

  在珠三角地區,一家生產高端棒球碳纖維的美國企業準備遷回本土。而高端耳機製造商Sleek Audio,則要從東莞撤走。研究者就此分析,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正出現新的特徵,發達國家高附加值產業“轉移”之風似乎悄悄刮來。

  HIS也稱,美國大可不必對失去“第一”過於悲觀。因為,美國擁有巨大的勞動生產率優勢,體現于這樣一個事實:美國在2010年的製造業產出僅略低於中國,但美國製造業只有1150萬工人,而中國製造業雇用了1億人。同時,中國的製造業產出中,“很大一部分來自美國企業的中國子公司”。

  廣東省經貿廳的一位知情人士認為,“國際金融危機迫使發達國家重新審視其國內產業結構,探索實體經濟再振興道路,鼓勵高端製造業留在國內,甚至從國外向國內回流。”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報告甚至預測,將有15%針對北美市場的美國企業,從中國“回流”到美國。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967家,同比下降5.29%,實際投入外資金額25.45億美元,同比下降14.42%。不過,這種下降並不足為慮。因為同時,前8個月亞洲10個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14496家,同比增長8.66%,實際投入外資金額669.72億美元,同比增長23.12%。歐盟27國對華投資也保持增速。

  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報告沒忘了提示,“2010年中國長三角地區的勞動力成本,也還只是西歐國家的25%;隨著人工成本的增加,預計到2015年,中國勞動力成本將達到西歐勞動力成本的38%。但這一增長還不足以形成轉捩點。”

  華南美國商會發佈的《2011華南地區經濟情況特別報告》稱,75.1%的美國企業在中國的主要業務轉為向中國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不再向國外出口,而在2003年該數字不到24%。因此,美資企業加大在華投資力度仍是主流。

  該商會會長哈利·賽亞丁對媒體稱,中國遷移到其他低成本區域的企業,大多數屬於勞動力密集、低技術含量、高耗能的產品再加工製造業,通常對環境影響較大,“遷離中國也是件好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