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上海香港兩“岸”需齊頭並進

時間:2012-02-03 10:39   來源:人民網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十二五”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規劃》。按照該規劃,上海力爭到2015年基本確立全球性人民幣產品創新、交易、定價和清算中心地位。可以預見,上海建設成為人民幣在岸金融中心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這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何意義?與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在功能和作用上有哪些不同?人民幣國際化在經歷2011年的飛速發展後,未來發展的通道在哪?人民網記者專訪了亞太地區相關市場人士。

  離岸和在岸中心互惠互利

  上海和香港是一個在岸,一個離岸,將來的發展是互惠互利的。匯豐香港區業務規劃及策略主管潘漢生介紹說,過去一年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相當成功,從跨境貿易結算量、離岸人民幣存款量和債券市場發行量來看,整個業務在去年的增長速度很快。香港是有良好基礎的金融中心,適合離岸人民幣發展的試點。香港離岸產品的發展會推動在岸市場的陸續開放和有關金融產品的發展,同時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融資的平臺,平臺有了資金,有了頭寸,也可以通過一些渠道流回到境內,是良性迴圈。

  短時間內,國內金融市場產品和服務方面可以通過離岸的發展來進一步改善,例如去年在岸市場外匯期權的對衝產品已經推出,但目前量還不大,未來幾年把在岸市場產品的種類豐富起來,是合適的措施。

  逐步促進離岸與在岸市場接軌

  如何推動香港離岸市場與上海在岸市場的接軌是未來的一個重大挑戰。美銀美林亞洲外匯及債務策略師Christy Tan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大約束目前看在於在岸和離岸市場的分割。與貿易交易有關的限制已逐步緩解,但在岸匯款仍然有障礙。一個基於可持續基礎的更穩定的人民幣在岸和離岸市場最終需要更大的靈活性,但直到現在,它們之間仍有嚴格的控制。

  潘漢生表示,在岸市場的利率和匯率還沒有完全市場化,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發展最終要必須面對的難題,因為在岸和離岸市場最重要接軌。但匯率和利率的改革是非常困難的,也需要非常小心處理,要仔細調研。

  “人民幣要成為國際貨幣和儲備貨幣,政府要認識到這種貨幣是必須允許在不同國家之間自由流通的。”潘漢生說。離岸市場的發展對在岸有一個互動發展,慢慢在岸市場會和離岸市場接軌,如果只是離岸發展,而在岸不發展,人民幣不可能成為儲備貨幣和國際貨幣,所以這其中必然有很大的代價。通過實踐,使政府有關監管機構有更多的經驗來處理人民幣在完全兌換的時候對在岸金融體系的影響,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會是一個比較長的時間。

  大陸90%左右的貿易未使用人民幣

  2011年通過香港作為轉机站,海外進口商用人民幣支付大陸供應商的量增長很快,但大陸90%左右的貿易還不是使用人民幣,所以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潘漢生認為,目前遇到的主要問題有:第一,央行要繼續向海外推廣人民幣國際化到底是怎樣的概念,去年匯豐做了很多路演,發現很多海外企業對人民幣國際化這個概念很模糊,今年在這方面還要加強力度,對更多的海外公司和機構進行教育,使他們對通過人民幣作為跨境貿易結算或者投資的貨幣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多些了解。第二,即使海外公司希望通過人民幣做跨境貿易結算,現在當地銀行也不一定能夠提供有關服務,海外公司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需要做貨幣對衝,這些對衝產品不是很多,漸漸影響到香港以外地區使用人民幣做結算貨幣的貿易量。第三,在當地企業和中國企業的跨境貿易中,海外進口商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大陸出口商不能收人民幣,因為中國出口商必須在有關名單上才能夠收人民幣,現在在名單上大概有6萬7多千家中國企業,在整個中國出口商的所佔比例比較小。這三方面都會影響到海外公司是否願意用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

  另外,潘漢生指出,亞洲以外的很多公司,對通過人民幣做貿易結算貨幣的概念還比較模糊,所以在香港以外推人民幣國際化還應該亞洲先走一步,因為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和中國有相當大的貿易量,和中國往來頻繁,使用人民幣結算比較放心。根據環球銀行間金融評估協會數據顯示,去年新加坡、韓國使用人民幣的量是20億元人民幣左右,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