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文章】題:西方面臨的是信任危機
最近,有許多人都指出當前的經濟形勢與上世紀30年代存在諸多相似之處。杠桿率過高的金融市場全線崩潰、經濟從“資產負債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中痛苦地復蘇,這一切都很容易讓人進行對比。
但是,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一場資本主義危機,還是一場質疑西方民主國家是否有能力實施果斷的領導、提高民眾生活水準的信任危機?我認為是後者。信任危機對上世紀30年代最危險的事態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然,當時的情況要極端得多。在西方,我們必須直面這種自我懷疑,不要讓信任危機紮下根來。
到東方,人們會發現,沒有人在談論“危機中的資本主義”。過去30年,自由企業在亞洲的發展,已幫助數億人擺脫了長期貧困。
西方國家面臨的問題是,人們懷疑政府是否有能力提高民眾的生活水準:即對於我們下一代的世界將好過我們這一代的一種承諾。
讓我們看一看這場信任危機的幾種表現。
首先,在大多數人的收入都在減少之際,少數富人的收入卻在增加,人們普遍對此感到憤怒。尤其讓人憤怒的是,那些引發危機的金融從業者,卻得到了如此豐厚的回報。我總是想,銀行在2009年發放獎金是令人難以置信的短視、甚至愚蠢的舉動,因為就在幾個月以前,納稅人剛剛付出了巨大代價為銀行紓困,支撐起了整個金融體系。這分明是在獎勵失敗,破壞了自由市場的一個核心前提。
我們現在所需做的,是在更大範圍內踐行自由市場原則,而不是為既得利益提供舒適的保護傘。英國設計出了圈護零售銀行的改革措施,以便使經營不善的銀行能夠破產,不必把納稅人劫持為人質。
其次,人們開始質疑西方民主國家是否有能力讓大多數民眾享受到全球化的好處。一直以來,政府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構建越來越龐大的福利體系,以便對收入進行再分配。不可否認,政府應當實行某種程度的再分配。但如今我們顯然已明白,再分配將無法解決大多數民眾的相對生活水準長期下降的問題。福利體系遲遲未進行改革,不但在這個鉅額赤字時代已無法維繫,而且由於它使數百萬人產生依賴,不再去工作,已經越來越沒有理由為自己辯護了。
一些被迫在稅收和支出方面做出讓步的左翼人士,現在想要通過立法和監管實現市場未能實現的目標。看起來這可能像是一份免費午餐,但我們從痛苦的經歷中得知,在市場經濟下企圖控制價格和工資,將會造成失業和經濟衰落。
我們不應因為人們失去機會而向其提供補償,而應該把寶貴的資源用於增加機會,並讓人們從全球經濟中分享到好處。如果我們國民缺少人力資本、優質學校、世界級的大學和研發投入,從而無法提高自己的勞動力價格,那麼我們將成為全球化的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