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銀行不對拉美借款國附加政治條件,但有時會要求設備採購或簽署石油貿易協議;
中方銀行對拉美貸款時在環保方面有要求,但要求不是很嚴格;
中國對拉美的貸款增加很快,2010年一年,中國向拉美地區承諾貸款370億美元,超過世行、美洲開發銀行和美國進出口銀行對拉美貸款的總和。
報告認為,“從積極的方面看,中國將是拉美地區新的且不斷增長的融資渠道,特別是那些難以在國際資本市場上融資的國家。中國的貸款不像國際金融機構和西方銀行那樣附帶政治條件。最後,拉美國家可從中國獲得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融資,對其長遠發展有利,而西方融資往往關注短期投資熱點。”但報告認為,“拉美國家獲得中國融資往往支出更高的利率成本。”報告還指出,中國國際開發銀行的貸款條件比世行更嚴格,但中國進出口銀行貸款利率通常低於美國進出口銀行。
筆者認為,報告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有:
報告沒有提及,中國對拉美的貸款具有“南南合作”的特點,即中國對拉美的貸款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促進拉美國家的經濟發展;
報告的資料來源還不夠全面,特別是缺乏中文的資料來源;
報告沒有區分中國對拉美承諾貸款和實際使用貸款的數額;
報告對中國對拉美貸款的風險分析不夠,如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等;
報告對中國貸款的實際效益和不足缺乏必要的分析。
拉美報刊和學者對這份報告也有一些反應。如委內瑞拉《宇宙報》認為,“中國對拉美的貸款大部分通過實物來償還,而不是用錢,這是對拉美自然資源的間接投資,這種投資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中國貸款不強加任何條件,比較務實;不利的是,同中國談判很難。”厄瓜多《今日報》評論說,“對厄瓜多、委內瑞拉來說,中國的貸款使它們保持公共開支的節奏,但中國的貸款相對來說比較昂貴,但沒有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