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報》4月17日文章】題:中國的四個新現代化。
在經歷了輝煌的30年之後,當今的中國在對外領域無比強大,而對內則十分脆弱。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25%,每人平均年收入由過去的兩三百美元提高到了數千美元。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有6億人擺脫了貧困狀態。所有與21世紀未來有關的重大談判,中國都是各方所繞不開的合作夥伴,而且中國已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自己的否決權。
中國正迎來一個必須面對現實的時期,要麼回歸過去的民族主義時期,國家恢復對經濟和社會的控制;要麼開始對自身模式進行轉型,像上世紀70年代一樣,開始一場四個現代化的進程。
首先是發展模式的現代化。靠出口和廉價工廠拉動增長的模式應當結束。未來的生產必須建立在高附加值的基礎之上,以應對工資成本的提高。中國房地產投機泡沫以及過度投資的問題隨時可能引爆,而銀行也很可能被不良資產所拖累。更為關鍵的是,國家對經濟的控制與高品質、創新型以及環保型的發展模式似乎越來越難以相容。總之,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離不開經濟結構的自由化,而這將意味著國家和黨要減少控制。
第二場革命與中國的社會有關。中國的社會將變得更具活力、多元化與複雜化,而且隨著接受過教育、生活在城市、具有開放眼光的中產階級的興起,他們將越來越難以接受腐敗。如果不進行改革,尤其是法治國家的建設得不到加強,未來可能出現新的對抗。
第三場是政治革命。未來發展所必不可缺的競爭與開放勢必會進入政治領域。
最後一場革命體現在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上。中國再也不能以發展中國家自居,繼續拒絕承擔領導責任。在捍衛自身的國家利益的同時,它還應當在維護世界體制穩定方面發揮作用。在對發達國家的錯誤以及美國的過分行為提出批評的同時,它還應當分享責任併為維持全球經濟的開放埋單其中處於第一位的便是實現人民幣的自由兌換和國際化。
當前這場有關中國何去何從的大討論不僅對中國人民以及中國的未來有著關鍵作用,而且也將關係到各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相互攜手,共同應對國際機制的風險。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所實行的漸進式調整模式不同,今天的中國面臨著要麼大躍進、要麼大倒退的局面。過去30年來,經濟增長和民族主義一直是共產黨的盟友。今後,經濟和政治自由化將成為中國奇跡能否續寫的關鍵。